返回三大战役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会盟。

楚成王什么人,窥视中原,野心勃勃,岂能听从宋襄公的指挥。他表面应承,暗中使坏,在宋襄公积极张罗的‘盂地之会’中,派兵捉住宋襄公,羞辱一番,然后自己执了牛耳(当上盟主),发号施令,目中无人。

宋襄公对楚国背信弃义的做法满腔怒火,忍无可忍,后来终于兵戎相见。

公元前638年,楚、宋双方,在泓水(今河南省柘城县东北30里黄河故道)边摆开阵势,大战一场。这次战役,史称‘泓之战’,经过和结果,前文都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废话。

经过这次战役,宋襄公成全了楚成王,楚国实力和人气都暴涨,中原其它的诸侯国,不得不臣服于楚成王的脚下。

眼看就可以称霸诸侯,但是,楚国‘威’够了,‘德’很欠缺,这是历代楚王的致命弱点。诸侯为了自保,真正的口服心不服,中原实际处于无主阶段。而且,楚成王似乎并不知晓如何称霸,即没有组织大型会盟,也没有得到周天子的恩准,马马虎虎当个领袖。

第二年,他热情迎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重耳,就是未来的晋文公。当时,重耳非常落魄,四处流亡,乞丐一般,楚成王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被这位座上宾,彻底搅了霸主梦。

齐桓公去世,由于内部争权夺利,齐国损失霸业;宋襄公打着‘仁义’旗号,虚有其表,被楚成王打残;眼看一切顺利,称霸只在朝夕,没想到,突然冒出了晋文公。

楚成王,开启了人生第三次大战役,就是史册著名的‘城濮之战’。

由于宋襄公的死,宋国名义上臣服楚国,心底下一直痛恨至极,总想找机会脱离楚国的魔掌。随着晋文公的崛起,宋国权衡利弊,转身投入晋国的怀抱。

宋国的背叛,是无法容忍的,楚成王必须出招。

公元前632年,为了宋国,晋、楚大军终于面对面,在战场相遇了。

说实在的,当时楚国实力强劲,稳定许多年,陈、蔡、郑、卫、曹等小国早已纳入麾下,综合实力远远超出晋国。

但是,内部也有一大隐患,就是令尹子文退休,成得臣继任。他年轻气盛,激情有余,稳重不足,没有在战场遇到过强大的对手,这成为‘城濮之战’的败因。

晋国呢,毕竟晋文公回国刚刚五年,外有戎狄(西北面),内有隐忧,突然要跟楚国来一场大仗,输不起。即使开战前,晋文公还做噩梦,单挑楚成王,结果被压在地上,像僵尸一样吸食他的脑髓。

但是,这次大战,元帅先轸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历史。在他的谋划下,晋国大获全胜,还导致楚国主将成得臣自杀谢罪。

这一战,奠定晋文公的霸业,也彻底毁了楚成王的梦想。

一生面对三大战役,实属不易。有时候,不一定爱拼就能赢,‘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作为一代雄主,楚成王的运气,实在糟糕至极。

然而,更不幸的,还在后面。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