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守门人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更远的国家。

各位还记得权国(湖北当阳市附近)吗?

前文说过,楚武王灭权之后,把权国变为一个县,任命斗缗为那里的地方长官;由于斗缗想自立山头,楚国人又杀掉斗缗,把权地百姓迁到‘那处’,改任阎敖管理。

当时,江汉流域还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巴国。

巴国的主要位置,就是今天的直辖市重庆。周武王灭商的时候,曾邀请巴国人参战,他们骁勇善战,给予商军极大的打击。武王分封诸侯,封巴君以子爵,在四川重庆一带。

今天发现的‘三星堆’文明,就在商末周初那段时期,巴国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了。

春秋时期,巴国的势力范围,逐渐向东延伸,敢与楚国抗衡。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伐申(今河南南阳)的时候,还邀请了巴国参战。

双方原本感情不错,但是,在伐申的过程中,不知为何,楚军‘与巴人伐申而惊其师’。其详细过程,史书并没有记载,很可能楚文王不讲信用,偷袭巴军,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从此,巴国和楚国成了仇敌。

公元前676年秋,巴军突然袭击‘那处’(今湖北荆门沙洋县)。再说那位阎敖,负责管理‘那处’,根本没料到巴军突然来袭。

‘那处’不过是个小地方,虽然有一定的防御能力,但是面对巴国大军,很快就被攻克。

那位阎敖阎大人,打仗不行,逃跑一流,特别是游泳水平很高。恐怕也是被逼无奈,他没有拼死抵抗,放弃了‘那处’,独自游过涌水,死里逃生,回到郢都。

他前脚逃归,巴军后脚就到了,气焰非常嚣张,竟然攻打郢都的城门。

泱泱楚国,从来没有被人欺负到家门口,这是破天荒头一回。

当初屈瑕失败,尚且自杀谢罪,阎敖一个小小的县官,竟敢私自逃归,楚文王岂能放过他?更加可恨的是,巴军兵临城下,耀武扬威,辱及楚国先君,楚文王非常恼火,直接命人把阎敖砍了,以儆效尤。

按理杀个罪臣阎敖,本不算什么,却惹恼了阎氏的族人,他们暗中联络巴军,愿意在楚国内部发动叛乱。

冬季,巴国大军兵发楚国。

公元前675年春,楚文王亲自率军抵御巴师,双方在津地(今湖北枝江市西)摆开战场。由于阎氏族人突然在内部造反,楚军没有提防,被打个措手不及,大败。

这次失败,损失不小。

据《东周列国志》所说,楚文王眼睛受了箭伤,伤势严重,但《左传》、《史记》、《国语》都没有此类记载。

‘胜败兵家常事’,但作为国君,意义就非同寻常,历代楚君出征,还没有吃过如此大亏的。连一个小小的巴国都打不过,损兵折将,有何脸面在宗庙向列祖列宗汇报?

楚军垂头丧气回国,到达郢都城下。没想到,那位掌管城门的鬻拳,坚决不让楚文王进城,理由是:败军之将,没资格入城。

屈瑕失败,自杀谢罪;阎敖失败,斩首示众;楚武王病逝于伐随途中,他的军队依然让随国臣服。作为楚文王,如今失败而还,怎么向楚国人交代?怎么祭告列祖列宗?有什么脸面进城?

所以,鬻拳坚决不开城门。

他是个很正直,很忠诚的官员,有其优点,必然有其缺点。那个不开窍的脑袋,让楚文王无可奈何。

也是,如果就这样带着败军进城,太丢人,有何脸面去见桃花夫人?如何向楚国百姓交代?

必须取得胜利,必须找回自己的荣耀,必须体面地回到郢都,否则,自己将成为国人的笑柄。想来想去,楚文王把目标锁定在黄国。

黄国是个小国,赢姓,位于今天河南省潢川县,从地图上看,距离楚国非常遥远。从来不服楚国,当初楚武王熊通举行‘沈鹿会盟’的时候,黄国不到会,楚武王也只是派个使者刁难一下,没有派军队进攻。

这次也真够倒霉的,无缘无故迎来这么个煞星。

现在,楚文王抱着必胜的决心,率领军队来到黄国,一言不合,大打出手,在碏陵击败黄军。不过,他并没有趁机灭掉黄国。这个重任留给了他的儿子楚成王熊恽,将来在齐桓公辉煌的时期,把黄国纳入楚国的版图。

当时正值夏季六月,赤日炎炎。楚军打败黄国,回师到达湫地(今湖北省钟祥市北)的时候,楚文王生了重病,6月15日病逝。

虽然战斗胜利,却失去了国君,举国哀悼。

楚文王被安葬在一个叫夕室(不详)的地方。那位忠臣鬻拳,内心很郁闷,由于自己的固执,导致国君病逝国外。愧疚之余,自杀身亡,被安葬在楚文王墓冢前的门阙内,表明死后也要为国君守门。

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鬻拳死了,他的事迹却流传下来,成为各国忠臣的榜样;他的后人,继承了他的职位,继续守门。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