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我,蛮夷也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据《史记》记载,楚军引诱随国进攻的阴谋没有得逞,以军威压迫随国,要迫使随国屈服。所以,随候与熊通,面对面有了第一次交锋。

随候说:“我无罪。”

他就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非常无辜,非常无奈,非常可怜。随国从来没有侵犯楚国,你凭什么攻打我?打人要讲理,攻打别国也要有个理由,不能太霸道,那样不道德。

楚武王脸一扬,傲慢地说道:“我,蛮夷也。今天诸侯都背叛周王而互相侵伐,我有军队,想观察中原政事,请周王增加我的爵位。”

这话很爽快,直来直去,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中原诸侯确实开始互相攻伐。主动要求加官进爵,也算开古今先河,当然,背后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后盾,谈条件也有魄力,根本不必讲礼。

说起来,随侯是侯爵,熊通是子爵,双方相差两个等级呢。

官职爵位,是天子根据先辈功劳赐封的,哪有平白无故张嘴讨要的?但是楚国大军压境,如果不答应,真要打起来,胜负难料,国家危机,随候不得不慎重考虑。

蛮夷终究是蛮夷,也不缺宝贝,多花点儿钱,买一个爵位不行吗?不,那样多下贱。就是明目张胆,向王室索要,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

对随侯来说,原本是一句话的事,成了,做次好人,得个人情;不成,似乎也没什么损失。

但是,向天子要爵位,就是向国家最高机构张口要乌纱,冒极大风险。这就类似省市部门向中央申请加官进爵一样,要考虑影响,考虑后果,大家都这么张口要官,天下岂不乱套?

面对楚武王身后的大军,随候不敢直接拒绝,只能表示,可以试一试,能否成功,全在天命。

此时,楚国的要求并不高,只想增加点级别,要个待遇,至少给个侯爵,与诸侯并列,见面不至于低人一头。楚国的国土面积这么大,如果还是子爵,权大官小,名不副实;自己又不能张口,故而请随国出面。

这个小小的愿望,能实现吗?

迫于楚军的压力,随候答应了熊通的请求。之后,两国签订和平友好条约,楚国撤兵,回去等待随候的好消息。

如果能成功,这次伐随,也算不枉此行。

说话算数,既然答应了楚国,就要守信用,礼仪之邦不能言而无信。随侯真的派人去了洛邑,目的很明确,一者朝拜,再者就向周桓王请求,看看能否给楚国加官进爵。

周桓王刚刚在‘繻葛之战’败给郑国,还被祝聃射中肩膀,正在气头上,没想到又有人前来大言不惭索取爵位,真是欺人太甚,都想造反啊!

这里是天子的明堂,不是批发市场,想要官就给官,想要爵就给爵,那是卖官鬻爵。如果答应,王室颜面何存?诸侯内心咋想?都来效仿,天下岂不乱套?

对于随候的无知做法,也不知周桓王是否痛骂,反正没给好脸色,一口回绝,半点回旋余地也没有。

使者回到随国,把周王无情拒绝的做法,垂头丧气禀报了随候。既然周天子不肯给楚国加官进爵,也不能责怪随国,总之,作为友邦,我们已经尽力了。

于是,随侯把这一消息,通知了楚国。不是兄弟不尽力,实在是上面不给名额,卡的太死。

熊通一听大怒,我的祖先鬻熊,曾经是周文王的老师,不幸早逝;成王时期任用我的先祖熊绎,只给个子男爵,让他住在楚地;现在周围顺服,地盘扩大,却不给增加封号,朗朗乾坤,天理何在?

此时此刻,他想起了那位最有魄力的先祖熊渠,不仅自己称王,还赐封三个儿子为王。熊通再次抛出了那句经典名言:“我,蛮夷也。”

‘我是流氓我怕谁’,你不给我赐爵,我自己加封,想封多大就封多大,何必看你脸色。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最后,经过智囊团的谋划,熊通自己拍板,一锤定音,不升则已,一升到顶,干脆效仿先祖,自封为王。

熊通的野心确实不小,不知为何没有称‘帝’?‘帝’的级别比‘王’高。夏、商、周三代,夏朝和商朝,都是称帝,‘帝甲’、‘帝乙’、‘帝辛’等;但是到了周朝,谦虚改称‘王’,周文王、周武王等。

据说,康熙拜访孔子故里,站在孔夫子墓前,久久不愿意跪拜祭祀。因为孔子是‘素王’,康熙则是‘帝’,不能上级跪拜下级。后来有人看出原因,把‘王’字遮住,康熙才跪拜祭祀。

熊通突然称王,胆子也太大了。中原任何诸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不仅敢想,而且付诸实施,比先祖熊渠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杆大旗竖起来,很绝,很彻底,很猖狂,很威风,赶上花果山的‘齐天大圣’了。

就是要和周王平起平坐,就是不服你的管辖,就是挑战你的权威,有本事就来打我啊!

熊通,一个铁腕式的人物,开春秋称王之先河,后来谥号为‘武’,后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