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士会归来与绕朝策节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邑是自己的封地;魏邑的官员都是自己的心腹,愿意联络内部人士,把魏邑献给秦国,请秦康公派个人,和他一起去收地。

人,在既得利益面前,就像被洗脑一样,立刻忘记可能存在的陷阱,变得非常愚蠢。听说过搞传销的吧,总要先给你一块大蛋糕,极为诱惑,把你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去。

魏邑的土地,对秦康公是极大的诱惑。如果能不劳而获,得到晋国的魏邑,也是一笔不小的收获,能证明魏寿余的忠心,也能给晋国以沉重的打击。

所以,秦康公很高兴,立刻同意,愿意接收魏邑的土地。

魏寿余一听,内心比秦康公更高兴,暗中踩了一下士会的脚,递个眼神,那意思希望士会能和他同去。

士会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当然明白其中的意思,却也顾虑重重。走,可以,老婆孩子怎么办?现在,自己不是孤身一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牵挂实在太多。

秦康公当然也派人打探了晋国的情况,知道魏寿余所说属实,根本没料到,他竟然是一个奸细,打入秦国内部,肩负特殊使命。在秦康公的脑子里,只要能把魏邑收入囊中,扩大疆土,这就是最大的胜利。

于是,秦康公率领大军,驻扎在黄河西岸,魏地人则驻扎在黄河东岸。

到了黄河边,魏寿余忽然对秦康公说:“希望能派个熟悉东方事情的人,过去和魏地官员沟通一下,我愿意先跟他一起去。”

当然,他没有直接点名道姓让士会陪伴,那样太明显,容易露马脚。

周围熟悉东方事情的人,除了士会,还有谁?

秦康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跟着魏寿余的思路,一步步陷入圈套。他看了看身边的大臣,真的就派遣士会跟着过去。

过河容易,回来可就难了。自己一走了之,老婆孩子受苦,那不是士会的作风;而且万一将来秦康公一怒之下,把自己全家杀光,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人生是一个过程,虽然在异国他乡娶妻生子,血脉情感,不能抛弃。

聪明人就是反应快,士会反客为主,直接跟秦康公坦白:“晋国是个虎狼之国。我这一去,万一他们违背原来的话,不让我回来,我死不要紧,我的家人孩子都要遭殃。只怕君王将来后悔莫及!”

这话,说的情真意切,却被一个人看在眼里,史书记载,他的名字叫绕朝。

从头至尾,这就是个阴谋,秦康公上当受骗却不自知。他哪里明白士会的深意,信誓旦旦:“如果晋国违背原来的话不让你回来,我若不送还你的妻子儿女,有河神作证!”

士会等的就是这句话,于是整理衣冠,辞别秦康公,放心去了。

当士会快到黄河边的时候,有一个人急匆匆追了上来,那人就是绕朝。不过,在近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上,记载为晓朝,我们还是以《左传》为基础。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把秦国当成自家后院,真以为我们没有人才吗?

对于魏寿余此行目的,绕朝心中清楚。眼看士会即将归去,绕朝内心复杂:阻止,有心无力,国君不听;不阻止,严重失职,不利国家。

事发突然,他也没准备什么好礼物,追上去,临时把自己的马鞭赠送给了士会。并且说道:“你不要以为秦国没有人才,只不过我的谋略不被采纳罢了。”

这就是著名的典故——绕朝策,常常比喻有先见的谋略。策,这里指的是马鞭,也有人认为是书简。

人才,绕朝确实是个人才,士会牢记在心。

过了黄河,晋国人突然从隐藏的地方冒出来,欢呼雀跃,像得到唐僧一样,簇拥着士会远去了。

这边秦康公才反应过来,气得干瞪眼没办法,只能长叹:又上当了!晋国,确实有人才,看看那些富甲一方的晋商,不得不佩服。

一次非常成功的诈降计,得到一个士会,可以顶三个师。

士会回到晋国,秦康公信守诺言,没为难他的家人,完整的送回了他的妻子儿女。其中有一部分自愿留在了秦国,由于士会的远祖有个叫刘累,这部分人就恢复了刘姓,成为今日刘姓一支;也有人认为,刘与‘留’谐音,故而以刘为氏。

《左传》的记载,到此结束。本来一切曲折跌宕,晋国达到目的,完美收官;秦康公只能吃个哑巴亏,送回士会的亲人,展示自己的胸襟;绕朝则赠送给士会马鞭,暗示秦国有人才,希望双方和睦相处。

但是,各位都听说过长沙马王堆吧,除了出土一位震惊世界的两千年不腐的女尸外,还出土了一幅著名的帛书。

由于年代久远,帛书已经残破不全,其中记载了一件关于士会和绕朝的故事。这件事,显得士会挺卑鄙,但是,由于没有更多的直接证据,谁也不敢保证帛书的真实性。

回到晋国以后,士会和魏寿余知道绕朝是个人才,把他送马鞭的事情,告诉了赵盾。敌国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