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九死一生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轸还没那个胆量,在众目睽睽之下,吐到晋襄公的脸上;而且,在朝堂上,他也不可能站在晋襄公身边。

如果你在共公场合吐口吐沫,不走运被戴红袖标的抓着了,估计要罚十块钱,掏吧,十块钱而已。谁让你不讲文明,不讲道德,不讲公共卫生呢?

但是,先轸的性质就不一样了。他面对的是国君,即使没有吐到脸上,那也是大不敬,是对君权的挑衅。举个简单例子,你面对高层领导,突然觉得喉咙痒,你敢当领导面吐到地上吗?明智点,还是悄悄咽下去吧。

先轸一时激愤,‘呸’了这一口,后果很严重。

这场合,让晋襄公很尴尬。面对这位功勋盖世的老元帅,并没有责备。他反应也快,立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派遣大臣阳处父(晋襄公老师),驾车追赶,务必要把那三位俘虏抓回来。

再说孟明视三人,离开晋国都城后,轻装潜逃,累死累活,一刻也不敢停留。晋国境内,太危险,随时都有性命之忧,必须跑,宁可跑断腿,也决不能再被抓回去。

他们气喘吁吁地跑到黄河边的时候,傻眼了。滚滚黄河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没有船,想渡过去,势比登天。放眼四周,连个钓鱼的都没有,怎么办?游泳?没有奥运冠军的水性,想游过湍急的黄河,跟自杀没啥区别。

正当心急如焚的时候,却看到身后烟尘滚滚,晋国的车马正急速追来。

前有黄河,后又追兵,难道真的要命丧于此?

据《东周列国志》所说,蹇叔与百里奚,也在为‘三帅’生死犯愁。这次被俘,可以说九死一生,如果有机会逃归,必然要渡过黄河,故而,这两位高人,提前沿河预备了数艘船只,只等接应这三位。

万中之一的机会,真的就等到了这仨人。

当然,史书没有确切记载,是否他俩的谋划。但如果没有提前安排,怎能恰巧等到‘三帅’?蹇叔既然能预测到秦军败于崤山,岂能预测不到‘三帅’的逃归路线?估计也是‘死马当作活马医’,尽力而为。

不管如何,孟明视三人四处寻觅,终于发现了船只,而且就是特意等待他们的。如果是晋国人的船,又岂能甘愿摆渡秦国‘三帅’?

没想到啊,败军之将,还有专船迎接。登上小船的那一刻,他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阳处父快马加鞭,到黄河边的时候,眼看三个人上了船,逐渐向河对岸驶去。

这是三条蛟龙,如果让他们逃归,晋国从此不得安宁。阳处父急中生智,跳下车,解开左面的骖马,对着船只大喊:“请赶快回来,我们国君要赠给你们车马,为你们饯行。”

糊弄鬼子呢?这都什么时候了,脱困的鸟儿岂能再回到笼子里,那就真的成了‘傻鸟’。

此去秦国,能否被刑罚,尚且难以确定;如今能活着离开晋国,可谓死里逃生。

回去,是绝对不可能了。

孟明视遥望阳处父,暗暗庆幸。他双膝跪下,叩头到船底,拜谢道:“承蒙君王的恩惠,没有用我们的血来祭祀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接受诛戮;如果我们国君杀了我们,即使死了,名声也不朽;如果依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了我们,三年之后,将要拜谢君王恩赐。”

虽是败军之将,丝毫不失锐气,明着感激,暗含复仇。

看着渐行渐远的船只,阳处父摇摇头,怏怏而回。就这样,‘三帅’九死一生,总算活着回到秦国,而昔日同出的秦国大军,却永远留在了崤山。

秦穆公听说‘三帅’回来了,且喜且悲。他穿上素服,提前住在郊外,迎接‘三帅’。

对于这三位败军之将,是杀?是放?他心中已经有了决定。

当见到孟明视三人的那一刻,秦穆公不禁放声大哭,真是非常悲切。他真诚说道:“我没有听从蹇叔的话,让你们几位受到侮辱,这是我的过错。你们三位有什么罪?我不能因为一次过错,掩盖你们的功劳。”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昔日送行的时候,二老哭师;今朝迎接的时候,秦君自哭。

他是真的流泪,真的伤心,真的后悔。万余将士的性命,就剩下三个将领活着回来,这个代价太大了。

‘三帅’活着回到秦国,按照军法,兵败当斩。

秦国的许多大臣,包括秦穆公身边的近臣,都说:“这次战败,完全是孟明视的责任,必须杀死他,以正军法。”

其实责任在谁?大家心知肚明,但谁敢把责任推到秦穆公头上?国君有错,臣子承担;国君有难,臣子效死,这是规矩。

秦穆公可不像楚成王,逼的成得臣(子玉)自杀谢罪,致使楚国很久无人励志复仇。秦穆公更没有搞个批斗大会,派人去揭发‘三帅’的罪过,他还要指望这三位,复仇晋国呢。

他说:“这是我的罪过。周朝芮良夫的诗说:‘大风迅猛把一切摧毁,贪婪的人把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