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位伟大的商人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的一部分秦军,他们,才是真正的危险分子,里应外合,郑国将面临灭顶之灾。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这危急关头,弦高并没有逃避责任,没有逃之夭夭,而是冷静地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

略加思索,他先派奚施坐快速的传车,回郑国报告情况,让国内有所准备。特别是北门那些秦国士兵,威胁最大,必须想办法解决。《左传》则只记载主角弦高,作为配角的奚施(《淮南子》记载为蹇他)不应被遗忘;他们担任了重要的报信任务,及时通知郑国高层——秦军来了。

此时此刻,打是打不过,逃,恐怕更加糟糕,只能冒死一搏。

没有正式开战之前,秦军帮助郑国守卫北门,抵御晋军,表面上,秦与郑还是盟友,不能轻易撕破面皮。

弦高谋划一番,假装奉了郑君的命令,前去劳军。他挑选四张上等的熟牛皮(估计也没什么贵重的物品了),作为引礼,送给孟明视。

紧接着,又献上十二头健壮的肥牛,大大方方对孟明视说:“我们国君听说您准备行军经过敝邑,特意派我来,进献些不丰厚的礼物,犒赏您的随从。敝邑贫乏,为了您的随从在这里停留,住下就预备一天的供应,离开就准备一夜的护卫。”

成语‘不腆之仪’,就出自这里,送礼时一种客气的礼节,表示不丰厚的礼物。

几句话合情合理,不亢不卑。这不仅仅要具有爱国的品质,还要机智勇敢,有舍身为国的精神。如果他见到孟明的那一刻,面对威压,心惊胆战、汗流浃背、腿脚发软,废,爱国不成,反成冤魂。

当然了,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颗爱国之心,至于舍弃钱财,都是次要的。

十二头牛,在当时绝对价值不菲,吝啬鬼的心都要滴血。做人,特别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人,为了国家,能大方地献出自己的财物,解救国家于危难,值得钦佩!必须点赞!

弦高竭尽全力,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一切。

我之所以称他伟大,因为在国家与私利之间,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国家;我敢称他伟大,因为他机智勇敢,挽救国家于危难;我称他伟大,还有谁站出来反驳呢?

他为后世的富商巨贾,做了很好的榜样。在近代中国最危难的时候,许多国内国外的商人,都伸出援助之手,为祖国捐钱捐物捐药品,抵抗侵略。作为华夏一份子,这种爱国的精神,一代代流传,永远值得称赞!

孩子(十岁)曾经问我:“弦高真的很有名吗?”

说实在的,认识弦高的真不多,甚至绝大多数都没听说过。但我告诉孩子:弦高很有名。

孩子又问:“他除了这件事,还有别的事迹吗?”

再说句实在的,我没看到过弦高其它的什么事迹,所以我对孩子说:“人的一生,能做出一件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这就足够了。”

还是回到历史吧,弦高几句话,当时就把‘三帅’全唬懵了。

千里迢迢袭击别国,讲究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现在郑国有了准备,失去突然性,再进攻就没有意义。搞不好,孤军深入,会把全军葬送在郑国城下。

我们可以看看现代的地图,从陕西的咸阳到河南的新郑,如今坐火车走近道将近一天。春秋时期,几万大军浩浩荡荡翻越秦岭,还要经过许多小国,至少几个月的行程,不迷路就算是幸运。

弦高的话,让孟明视心里凉透了。如此重要的军事机密,已经被人识破,嘴上还不能承认,只好客气地找几个弱智的理由搪塞。什么巡视边境,不小心迷路了;什么拜访别的国家了;胡编乱造一通。

这话谁信啊?忽悠人呢。孟明视知道,消息泄露,无法再前进了,于是收下弦高的礼物,客气送走。

弦高走后,孟明视叫苦不迭:“郑国已经有准备了,不能再抱有任何希望。攻打它不能取胜,包围它没有后援(攻之不克,围之不继),我们还是回去吧。”

这是个明智的选择。但是,无功而返,将受惩罚,必须从别的方面有所收获。孟明视放弃了对郑国的突袭,却把目光转向附近的滑国(今河南偃师附近)。

滑国,姬姓,伯爵,据说周康王分封周公的第八子于此。滑国是弹丸之地,一会儿依附郑国,一会儿依附卫国,周襄王曾派人去郑国替滑国求情,间接导致甘叔带之乱。

面对秦国大军,滑国早已打探清楚,他们的目标是远方的郑国,和自己没关系。

滑国就是一个鸡肋,根本不合秦国胃口,他们不会在滑国浪费一点儿时间。所以,滑国人心存侥幸,该吃则吃,该睡则睡,对秦军没有任何提防。

他们根本没想到,情况发生巨变,秦军会突然调转枪口。

就这样,滑国成了倒霉的冤大头,替郑国挨了一刀。公元前627年2月某日,秦军攻入滑国,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滑国,成为第二十个被灭的国家。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