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君子与小人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秦穆公,在王城签订了盟约。王城,前文也曾介绍,位于今天陕西大荔县朝邑镇。这里原本为大荔戎王的都城,后来被秦国吞并。

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地方,竟是他最后的归宿。九年以后,重耳回国即位,郤芮和吕甥准备火烧晋文公,秦穆公把他俩诱入王城,陈尸示众。

秦穆公问吕甥:“晋国内部和睦吗?”

这问题看似简单,却不好把握。说和睦那是自欺欺人,不够诚实;不和睦,则显得内部不团结,没有气势,让外人看了笑话,甚至让秦国有隙可乘。

吕甥并非一般人,敢来,也是做了充足的准备,对各种突发情况,都有所考虑。面对秦穆公的提问,吕甥直接就回答:“不——和——睦。”

实话实说,不怕丢人。

这么直接的回答,反而让秦穆公感觉意外。“为什么呢?”他问出了这个傻问题。

吕甥解释道:“小人以失去国君为耻,哀伤失去了亲人,准备筹集资金,重整军队,立太子圉为君,声称:‘一定要报仇,否则宁可侍奉戎狄’。君子则不然,知道国君的罪过,准备筹集资金,重整军队,随时听侯秦君的命令,声称一定要报答恩惠,绝无二心,因此不和睦。”

这话,谦虚中隐含锐利,一点不失尊严。失败如何?不睦如何?无论小人还是君子,都在重整军队。

干什么?目的很明确,小人准备复仇;君子呢,‘等候秦君的命令’。如果秦国真的杀死晋惠公,双方必将死战到底,那群‘君子’,比小人更狠,他们才是战斗主力。

战败,不丢人;不战而败,那才丢人。

这几句铿锵有力的回答,让秦穆公也很佩服,晋国,有人才啊!于是,秦穆公说道:“你不来,我也想送晋君回国。晋国人认为国君的命运会怎样?”

吕甥依然搬出君子与小人,回答:“小人忧愁,认为国君得罪了秦国,一定不会被赦免;君子宽恕,认为他一定会回来。”

这回答,又出乎秦穆公意料,再次询问原因。

吕甥说:“小人认为:‘我们得罪了秦国,秦国岂能放归国君?’君子则不然,君子认为:‘我们已经认罪,秦国一定会放回国君。有罪就抓起来,服罪就释放他,刑罚没有比这再威严的了,德行没有比这再宽厚的了。这一战,秦国可以称霸诸侯。如果废掉他的君位,使恩惠变为怨恨,相信秦国不会这样做吧!’”

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自己琢磨吧。

从说客的角度来看,吕甥可谓一流高手,能把秦穆公的思路,完全吸引过来,跟着自己的思路走。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失败,不反省过错,不吸取教训。甚至向国人隐瞒事实,企图一叶障目,坚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下去,除了战争,还是战争,最终只能很惨。

吕甥的话,说的不亢不卑,在情在理。虽然战败,不失国体,晋国,真的有人才啊!

其实,若非庆郑怀有私怨,韩原之战,胜负难料。

对于吕甥的回答,秦穆公很满意,于是,改变了晋惠公的待遇,让他住在宾馆里,按照诸侯的礼仪招待,馈献‘七牢’。

牢,一般指牛羊猪等圈养牲畜,‘七牢’,就是牛羊猪各七只,其实一个人也吃不了,只是象征意义。按照礼仪,宴请天子‘九牢’,诸侯‘七牢’,卿大夫‘五牢’,自己家一只都吃不了。

公元前645年11月末,晋惠公终于回到晋国。总体来看,在吕甥的安排斡旋下,他回国还是比较顺利的。

他的回国,让一个人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庆郑。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