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百里奚治国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能成就王业的人也会隐退。鄙人不才,不敢从命。我听说:不该占有职位而占有了,那是贪位;不该享有名声而享有了,那叫贪名。鄙人要是接受了您的情谊,即贪位又贪名,所以不敢从命。”

这话,让商鞅失望而不满,好像自己贪恋名位,功成名就之后,不能急流隐退。于是问道:“你对我治理秦国不满吗?”

赵良说:“能够听从别人意见,叫作聪;能够自我反省,叫作明;能够自我克制,叫作强。虞舜曾经说:自我谦虚的人受到尊重。您按照虞舜的理念去做即可,何必问我。”

对于赵良的话,商鞅非常不服。昔日,秦国的习俗与戎狄一样,长幼不分、男女无别,是自己改变了他们的教化;如今秦国的宫室,跟鲁、魏一样辉煌;秦国兵强马壮,拓地千里,这都是自己的功劳。

于是,他问赵良:“你看在治理秦国方面,我和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有才干?”

可以说,商鞅治理秦国,成效有目共睹,偶尔想起昔日的百里奚,心中一百个不服。他当时位高权重,作为庶民,赵良怎么也得给个面子,夸奖几句,溜须溜须。

但是,赵良没那么做,那样显得自己奴颜卑膝,八面玲珑,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作为说客中的高手,决不能丢人丢脸,丧失气节,这是最基本原则;另外,必须让对方对你佩服的五体投地,言听计从。最好能把你的思想,全部灌输进去,把对方彻底‘洗脑’,这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面对商鞅的自信,赵良先打个比方,说:“一千张羊皮,比不上一领狐腋贵重;一千个人的随声附和,比不上一个人的正义直言可贵。周武王允许大臣直言敢谏,国家就昌盛;商纣王禁止大臣直言,所以就灭亡;如果您赞同武王的做法,请让我在你身边整天直言而不受责备,怎么样?”

商鞅是个明白人,知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很谦虚的愿意拜他为师。

赵良也不客气,对商鞅和百里奚作了深刻的对比,说道:“五羖大夫(百里奚)是个乡下人,初次见面,秦穆公就把国政交给他,秦国人从贵族到平民,没有谁不满意;相秦六、七年,三次拥立晋君,在境内施行德化,巴国纳贡,诸戎顺服;治理秦国,劳累了不坐车,酷热天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车辆,不带武装防卫;他的功名载于史册,德行施教于后代,这一切在府库都有记载;五羖大夫死的时候,全国不论男女都在哭泣,小孩子也不唱歌,这全是他的德行所在。”

这是少有的,对百里奚治国的评论,一个‘高大尚’形象,豁然呈现眼前。为了秦国,呕心沥血,下面百姓感恩,上面贵族支持,没有任何人反对,死后全国老少都很悲痛。

在古代,作为一个外来者,能得到所有的贵族支持,非常不易。他们分属两个集团,就像强龙与地头蛇之间的关系一样,为了权力,往往挣得你死我活。但百里奚做得很好,百姓支持,贵族也支持。

后人都说他是贤臣,治理秦国卓有成效。到底如何有成效?史书记载很少。不是没记载,大部分都遗失在历史的变迁之中,留下来的星星点点,很难看清他治理秦国的全貌。

紧接着,赵良又对商鞅做了一番评价,他说:“您商君,觐见秦王依靠的是他的宠臣,本身名声就不好;模仿中原,大规模营建宫阙,并非造福百姓;您用严刑酷法治理国家,割掉公子虔的鼻子,他已经八年没出门了,积怨深埋心底;您一出门,身边都是顶盔冠甲的卫士,前呼后拥,缺少一点就不敢出门;现在您还贪图商於的土地,独揽秦国的政权。有朝一日,秦王驾崩,想杀死您的人还少吗?只怕离死亡的时刻翘足而待。”

成语‘翘足而待’,就出自赵良之口,后来又引申出翘足可待。

百里奚与商鞅,都是把秦国带入强大的功臣,但是,他们治国的思路、方式,完全是两条道。

百里奚治秦,以身作则,因势利导,施行德育教化,让秦国上下都信服,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商鞅则是以法为主,严刑酷法,违法必究,百姓恨之入骨,结局是作法自毙。

对于赵良的逆耳忠言,商鞅根本没听进去,认为不过是危言耸听。

五个月后,赵良言犹在耳,秦孝公病逝。没有国君的支持,商鞅就是一介布衣,很快,被抓住车裂于闹市,百姓争相庆祝,他的家族也被灭绝。

德,是古今中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基本要素,夏商周三代,都是以‘德’建国。春秋时期,‘周德’衰落,诸侯开始叛逆。但管仲辅佐齐桓公,主要还是‘以德服人’,最终成就一代霸业。

百里奚,认清了‘德’的重要,在秦国施行教化,移风易俗,终究辅助秦穆公称霸西戎。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