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巨星陨落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再说晋文公,公元前636年回到晋国,经过励精图治,洛邑勤王,城濮大战,践土之盟,最终奠定霸业;又先后复仇曹、卫、郑,一雪前耻,功成名就。

短短八年时间,取得如此辉煌成就,与齐桓公的霸业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称霸诸侯,但是,有一支队伍不管那一套,照样我行我素——就是北狄。

他们主要活动在太行山山脉,跟晋国是邻居,几乎把晋国包围。他们可不管什么‘霸主’、‘盟主’,有机会就抢一把。依然是老战术:抢完就跑,回头再抢再跑;真是来无影去无踪,把晋国边境搅的鸡犬不宁。

公元前632年冬,晋文公举行完‘践土之盟’后回国,为了抵御北狄,不得不增加三个步兵师,分为左、中、右,称之‘三行’,作为‘三军’的后备力量。

晋文公提拔了一个人——荀林父。

各位还记得荀息吗?假虞灭虢的主谋,晋献公的忠臣,宁可自杀而亡,绝不干违背君主之事,被赞为‘纯臣’。

晋国人对荀息非常敬重,对他的后代,也没有忘记。

荀林父是荀息的长孙,深得其爷爷真传,城濮之战,他为晋文公驾驭战车。现在,他被提拔为‘中行’将,‘三行’的统帅。

另外,屠击将右行,先蔑将左行,但是都没有辅佐。这三位,作为‘同僚’,关系不一般。‘三行’并非正规军,有点近似于现在的预备役,平时正常训练,如果有战争,组织起来就可以上战场。

在领导身边,风险与机遇共存,舟之侨因此丧命,荀林父则一步登天。当然,他也沾了爷爷荀息的光。

荀林父继承了荀息的一些优良传统,为人忠诚厚道,这是优点,但缺乏果断。这种性格,缺少统帅的霸气,最终导致三十年后晋楚‘邲之战’的失败,成就了春秋第三位霸主——楚庄王。

这些都是后话。

荀林父将中行之后,产生了一个新的姓氏——中行氏,荀林父成为中行氏的始祖,他的后代,将在晋国兴盛许多年。不过,现在很少看到这个姓氏,至少我还没有遇见过。

晋国对外称呼‘三军’,加上‘三行’,实际就是‘六军’,完全超越礼制。

按照规定,大国只允许建立‘三军’,中等国家可以建立‘两军’,小国一军或没有军队,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建立‘六军’。

当然,随着国土面积的增加,晋国除了要控制中原诸侯,还要对抗周围的北狄部落,确实需要大量军队。但建立‘六军’,终究违背礼制,给人以口实,改称‘三行’,也算给天子留些面子。

公元前630年,趁着晋国讨伐郑国,北狄竟敢入侵老牌霸主齐国。虽然没记载结局,可见北狄多么猖獗。

公元前629年秋,为了抵御北狄,晋文公在清源阅军,把‘三行’精简为两个正规军,称之新上军和新下军。把‘六军’减少为‘五军’,表明不敢与周天子并列。

这次阅军,提拔了一个人——赵衰。其实,晋文公早就想提拔他,但每次都被婉拒,把名额让给别人,并且推荐许多人才;可以说,这次就是为了赵衰,让他率领新上军,跨入卿的行列。从这一刻起,赵氏开始崛起。

此时,晋国的军事实力最强大,俨然一个超级大国。

楚国虽然战败,实力还在,眼看晋国政治清明,军事力量强大,很难寻机报复。楚成王也是一代明君,他明白,和,则互惠双赢;战,则两败俱伤。

公元前628年春,楚国派斗章去晋国访问,表达善意;晋文公也需要安定,派阳处父回访,两国终于回到和平发展的正轨。

南北两个大国的和平,是周边小国的幸福。不过,在诸侯林立的春秋时期,想和平,永远是一种奢望。

眼看国家逐步走向正轨,公元前628年冬,晋文公的身体却越来越差。十九年的流亡,既是磨砺,也是摧残,他再也无法坚持,一代霸主,病重而亡。

对于他的年纪,各种版本说法不一。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公元前636年回国即位,当时他已经62岁,那么晋文公活到了70岁,古代绝对高寿。以此推算,他流亡时(公元前656年)42岁。

以此推断,重耳的姐姐(太子申生的姐姐穆姬),在公元前655年嫁给秦穆公,那么她出嫁至少30岁以上,这绝对说不通。那个年代,女子二十之前必定出嫁,像姜子牙那样能娶个60岁的黄花闺女,那是演义小说,与现实太离谱。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穆姬比重耳晚出生二十余年。自从开放二胎之后,儿子像孙子的现象,很常见。

但是,后人对《史记》的说法有很多怀疑。因为《国语》中记录,晋文公流亡那年(公元前656年)17岁,在外19年,回国时才36岁;以此推算,他死亡时才44岁。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