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叔詹的结局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秦穆公走了,带走了秦国大军,也带走了秦、晋昔日建立的友谊;留下来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恩怨怨。

秦军不辞而别,晋军势单力孤,面临两难的抉择。

狐偃很生气,太没有道德了!不愿当盟友,那就是仇敌,他请求追击秦军,定能大获全胜。晋文公也很郁闷,这是谁在背后嚼舌,竟然让秦军撤退了?郑国有人才啊!十九年的流亡生涯,让他变得更加冷静,更加睿智,权衡利弊,还是拒绝了狐偃的请求。

无论如何,秦君是自己的恩人,即使有了冲突,恩,不能忘!

他说:“不可。没有秦君的帮助,我不会有今天的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反而损害他,这是不仁;失掉同盟的国家,这是不智;以动乱代替昔日的友好,这是无勇。我们也准备撤兵吧!”

做人,一定不能忘本。虽然秦穆公不太讲究,但是,双方并没有撕破面皮,更不能忘记他昔日的大恩。在做人的原则上,重耳还是有自己的主见,没有听从狐偃。

不过,他的儿子可就不管那些了,三年以后,晋文公去世,秦晋还是爆发了著名的‘崤之战’。

这次包围郑国,还牵扯到两个人,一位是郑文公的庶子公子兰,他对郑国影响极大;另一位,是郑国著名的贤臣叔詹。

先说这位叔詹,前面已经零星介绍过,贤臣,他与堵叔、师叔合称‘郑国三良’。

各位还记得叔詹那句差点改变历史的话吗?

当初晋文公无比落魄,路过郑国的时候,叔詹曾劝说郑文公,善待重耳,必有福报,结果郑文公不屑一顾;无奈之下,叔詹又请求杀掉重耳,以绝后患。

从善待到杀掉,叔詹的观念,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一句话,差点让重耳饮恨郑国,幸亏郑文公没有听从。但是,这种宁可错杀,绝不遗患的观念,传的尽人皆知,甚至被写入史册。

晋文公当然也听说过这句话,内心对叔詹难免有恨意。

秦军已经撤退,形势一片大好,郑文公高兴之余,依然不愿意与晋国直接开战。论实力,晋国绝对优势,关键是,作为盟主,令旗一挥,可以召集数个小弟。所以,郑文公派出代表,诚心诚意到晋营求和。

对于郑国的求和之举,晋文公不得不慎重考虑。形式已经发生变化,真要开战,难保必胜,但军队既然来了,不能无功而返,于是提出了两个条件。

围绕叔詹的历史记载,在此出现了分叉,关于他的的结局,也成了个历史谜案。

一种说法来自太史公的《史记》:

秦国大军走了,晋军并没有立刻撤退,晋文公非要给郑国点儿教训,出了这口恶气。

如果持续打下去,耗时耗材耗人,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结束。因为郑国处于四战之地,打仗已是家常便饭,而且地势易守难攻,要想一口气灭掉郑国,难。

郑国也不想与晋国为敌,于是派人求和。

秦军的离去,对晋军影响很大,经过商议之后,晋文公提出了两个条件:一个是关于公子兰的,要郑国立他为太子;一个就是要得到贤臣叔詹,准备杀死,以惩罚他当初的多嘴。

立公子兰为太子,好说;关键叔詹是郑国的贤臣,郑文公的股肱,忠心耿耿,岂能轻易送往虎口?当年因为自己的失误,叔詹说了不该说的话,如果送给晋国,几乎必死无疑。

而且叔詹足智多谋。公元前666年,在对抗楚国的过程中,他还曾献上‘空城计’,为保全郑国立下汗马功劳。

所以,郑文公内心不肯交出叔詹。

作为国君,郑文公这点还是值得肯定。对于自己的臣子,无论国家多么危险,必须尽力保护,否则的话,群臣寒心,百姓失望,谁还肯为郑国付出?

其实,各种场合都一样。黑道上,作为老大,必须保护小弟,否则必将从内部分崩离析;白道上,作为领导,如果连内部人都打压,那是比黑道还丢人的耻辱。

叔詹听说后,就对郑文公说:“当年我劝您杀死重耳,您没有听从,终于成为今天的祸患。晋国包围郑国,就是因为我,我死了,能保全郑国,这是我的心愿。”

说完,他就自杀了。

郑文公哭诉一番,把叔詹的尸体送给晋国。晋文公没有立刻撤兵,却说:“一定要见一下郑君,羞辱他之后再离去。”

郑国害怕,派烛之武说退秦军,然后晋文公才撤兵。

如果真是这样,继介子推之后,晋文公就再次成为杀害贤臣的凶手;而且,身为‘武林盟主’,没有宽广的胸怀,为了一点儿怨气,俨然成了报复心极强的小人。

《史记》是一本重要的历史著作,深得后人赞许,鲁迅称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且司马迁是位优秀的、有良心的史学家,写《史记》比较认真负责。

这就麻烦了,他对叔詹的自杀记录取材哪里?听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