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目光炯炯;不过怎么看,也不像个口若悬河能说会道深藏不露的高人。
派这么个无名之辈,去辞退数万秦师?悬。
郑文公看着这个马上要入土为安的人,根本不相信,他能解救郑国的危难。
以貌取人,向来是待人处事的大忌,而郑文公最爱犯这种低级错误。当初重耳流亡时路过郑国,郑文公就满眼瞧不起,连一顿饭也舍不得,哪曾想有今日的困窘?
这次,郑文公吸取教训,耐着性子,很谦虚地向烛之武介绍了国家的危局,请他出面,前去辞退秦军。
烛之武绝对不是什么大领导,甚至还不如柳下惠,柳下惠至少名声在外,烛之武则纯粹一介平民。面对国君的邀请,他不慌不忙推辞道:“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如别人;如今年老多病,更是不堪重任啊!”
郑文公一听,这话里充满怨气,借机抬高身价,显然是责怪自己没有早点重用他。
于是耐着性子赔礼道歉:“我没有早点重用您,现在国家危难了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但是,郑国灭亡,对您也不利啊!为了郑国百姓,请不辞辛苦。”
烛之武早已成竹在胸,听了郑文公的谦辞,也不能太摆架子,于是答应出山,前去退掉秦师。
世界上绝绝大多数的人,就像一颗普通的树,有些长在山里,有些长在平原,一生都是平淡的,碌碌无为的。有些人,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追求进步;等到头发花白,能混个一官半职,也算是烧高香了。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抹尘埃,被淹没在星空之中。
有时候想一想,整个地球,也不过是宇宙的一粒尘埃。
烛之武不同,他一生默默无闻,不求闻达。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垂暮之年,终于迎来了证明自己的绝佳良机,而且,他真的抓住了这次机会。
这类人,就像一颗流星,瞬间闪光,照亮星空。
夜幕降临,郑国士兵用绳子,把烛之武缒到城下,看着他消失在城外茫茫的黑暗之中。
这一刻,他不像个老人,到有点孤胆英雄的气概。敢孤身独闯秦军,就凭这一点,值得敬佩。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准备的说辞,胜过一切超级武器;不怕说不动秦穆公的心,就怕见不到秦穆公这个人。
还好,看他花白胡须老胳膊老腿不容易,也不像个刺客,秦国士兵没有刁难,把他的愿望,报告给秦穆公。
秦穆公一向尊重老人,百里奚、蹇叔,都是他从国外淘来的宝贝。听说有位叫烛之武的老人前来拜见,觉得很奇怪,决定听一听此人的高论。
面对秦穆公,烛之武侃侃而谈,给他分析了秦、晋、郑的形势。
当然,一切要有条理,有目的,有针对性。要想当个成功的、超级的说客,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舌头,理清大脑思绪;胡说乱说,东拉西扯,那是侃大山,是闲言碎语,这种场合不行。
不张口不知道,一张口就丢人,秦穆公可没那耐心。
首先,必须承认,郑国很弱小,面对两个大国的夹击,面临灭亡风险。但是,郑国灭亡,对秦国有什么好处呢?
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周王室,隔着晋国,隔着戎狄,隔着秦岭黄河,关山路远,期间还有许多小国家;即使郑国灭亡,土地也是归晋侯所有,秦国能得到什么?晋国得到土地,增强实力,秦国却两手空空,成为嫁衣。
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干这傻事,秦穆公可不傻。
其次,虽然没有带任何礼物,但是,空手不能空口,必须有所表示。烛之武对秦穆公说,如果能赦免郑国,那么秦国使者往来,所缺少的粮草用度,郑国愿意作为东道主,都免费提供。这对秦国不是挺好吗?
‘东道主’这个词,最早就出自这里。
第三点,当初晋惠公回国前,答应给您河东五城,结果言而无信,早上回国,晚上就派兵加固城墙。晋国贪得无厌,早有前科,现在得到郑国,将来不向西掠夺秦国的土地,还怎么扩张?请好好考虑吧!
这一篇说辞,抓住要点,也抓住了秦穆公的心,听得他连连点头,越想越有理。
打仗是为了什么?肤浅点儿就是为了利益。干什么事情,都要算一算经济账,计较一下得失。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拼死拼活,原来是为他人做嫁衣,这赔本的买卖,不划算。
最关键的一点:秦穆公内心也贪图郑国这块肥肉。
他也有野心,也想称霸诸侯,也想挺进中原,郑国,不可或缺。更关键的是,晋文公先安定王室,又打败楚国,已经成为诸侯盟主,如今还要灭郑,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巅峰。
秦国呢?秦穆公呢?耗费军马,一无所获。
听了烛之武的说辞,秦穆公顿开茅塞,不顾一切,不管百里奚、蹇叔的建议,直接下令——撤兵。
不仅大军撤走,秦穆公还私下与郑国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