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狐突之死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重耳在秦国,虽然心急如焚,秦穆公却迟迟没有出兵。

并非他临时反悔,晋国是个有主权的国家,军事实力强大,人才也多,不能为了重耳回国即位,说打就打。那样旷日持久,损兵折将,后果难料,不义的战争是要付出代价的。

而且,这种战争,会让晋国内部为抵御外辱,更加团结。所以,必须等,等待内部自乱阵脚。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公元前637年9月,晋惠公夷吾病逝,他的儿子姬圉,从秦国私自逃归晋国即位,就是晋怀公。

晋惠公活着的时候,能震慑住各位大臣,该贬的贬,该杀的杀。他杀死了里克、邳郑,还曾经一次杀害了七位大夫,许多大臣敢怒不敢言。恶果,早已种下。

他的儿子圉却年轻,且刚从秦国逃归,在国内即没有威望,也没有恩德,人心出现浮动。

只有晋惠公的心腹吕甥、郤芮等少数大臣全力支持,却也是心存观望。

最关键的是,晋国的大臣,已经得到消息:重耳在秦,秦穆公准备护送他回国。

这个消息,就像一道晴天霹雳,传遍晋国大街小巷,也传到了晋国的朝堂之上,传到了晋怀公的耳朵里。此时他后悔不已,当初私自逃归,得罪秦穆公,导致如今的困境。

外部有强敌窥伺,内部有互通消息。大家知道重耳想要回国,彼此言传,闹的晋国人心不宁;至于晋怀公,心,也开始乱了。

关键是重耳在秦,含义就完全不一样了。晋怀公最担心的,就是重耳,因为,他贤名播于诸侯,目标就是要夺取自己的江山。秦国的支持,加上内部大臣的观望,让晋怀公内心恐惧。

当初,如果与秦穆公倾心交流一下,请个假回国看望病重的父亲,秦穆公能否决吗?他是个明君,岂能阻挡别人尽孝道?

可惜,姬圉心怀叵测,不知讨好秦国,采取了最愚蠢最笨拙的方式——私自逃归。虽然回国即位,却得罪了秦穆公,无形中为自己竖立一个强大的外敌。有时候,内忧固然可恨,却往往隐藏着外敌的渗透破坏,特别是一些强大的国家。

此时,晋国内部,可以说风不平,浪不静,心还不安稳。特别是晋怀公,心乱如麻,似坐针毡,重耳则在秦国‘稳坐钓鱼台’,静观其变。

内外交困,晋怀公时刻担心重耳回国,每天神经兮兮。继位后,也不知听了谁的谋划,给群臣的第一道命令:凡是家中有跟随重耳逃亡在外的,亲属必须限期召回,过期不回,绝不赦免。

这个惩罚够狠毒,这个主意却臭到极点。即位刚几天,没有竖立一点儿恩德,没有施行一点儿仁政,百姓尚在疑惑,先行恐吓群臣。失策,大大失策!

国内各大家族,都是虎狼之辈,岂能被吓住?外敌没来,自乱阵脚,重耳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跟随重耳的,家族势力庞大,不少是开国重臣的后代或亲戚,能杀绝吗?敢杀光吗?纯是给自己添乱。

命令下达之后,跟随重耳之人,没有一个回国的。流亡19年,鞍前马后辛辛苦苦,眼看就要见到曙光了,因为一道命令就回国,那就彻底功败垂成。

大家都在观望。观望谁呢?老臣狐突。

狐突什么人,前面也曾介绍过,晋国三朝老臣,德高望重。狐氏是唐叔虞的后代分支,流落戎狄许多年,以狐为姓氏;他的两个女儿,大狐戎姬和小狐戎姬,嫁给了晋献公;大狐戎姬生下公子重耳,小狐戎姬生下公子夷吾。

现在各位明白了吧:狐突,是晋怀公姬圉的曾外祖父,不是一般的亲戚。

他的两个儿子,狐毛和狐偃,也就是晋怀公的舅爷,都有将相之才,跟随重耳十九年不回家,多次出谋划策。你晋怀公有本事就先惩罚狐突,不要折磨我们这些普通大臣。

结果,几天过去了,跟随重耳流亡的,一个都没回来。

令出不行,这让晋怀公很恼火。在郤芮、吕甥等人的谋划下,晋怀公决定,从老臣狐突下手,希望他能写信召回两个儿子。如果不召回狐毛、狐偃,就要以狐突开刀,杀一儆百。

当时,狐突早已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对于晋怀公的命令,根本没放在心上,更没有去执行。小崽子,有本事来抓我!

晋怀公果然派人把狐突抓去,对他说:“写信召回您的儿子,就可以得到赦免。”

面对晋惠公的威胁,狐突毫不畏惧,平静地说:“我教育孩子,向来勉之以‘忠义’。名字写在简册上,拜见了主君,如果三心二意就是罪过。他们跟随重耳许多年,现在让我召回,这是教儿子‘不忠’,将来怎么侍奉君王?滥用刑罚,图一时快意,谁还能无罪?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狐突本已风烛残年,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岂能不顾晚节,做出违背‘忠义’的事。其实,对于他这种人,把大义看的比生命更重要;你就是摆出满清十大酷刑,想让他屈膝变节,绝不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