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的树叶里,还隐藏着一双眼睛,支着耳朵,静悄悄地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桑树,绝对是很好的一种树,因为它的果实桑葚营养丰富,味道好极了。
古人非常重视桑树,主要是用于养蚕,而蚕吐出的丝,可以织成美丽的丝绸,穿在身上很漂亮;这些丝绸被销往世界各地,吸引了各色人种竞相购买,后来形成一条著名的‘丝绸之路’。
可以说,‘丝绸之路’的第一功臣,非桑叶莫属。到了春秋末期,吴国和楚国,因为两个女子采摘桑叶,还导致兵戎相见,死伤无数。不过桑树有一点讳忌,‘桑’与‘丧’谐音,有点儿不太吉利。几个胸怀天下的人,偏偏选在一株大桑树下,谋划天下大事。
这个世界,并非知道的越多越好,特别是秘密,坚决不能太好奇。
当时,重耳夫人齐姜的侍女,正在树上采桑叶,准备养蚕,也算为‘丝绸之路’做点儿贡献。对于这群不速之客,她很好奇,屏息聆听,没想到竟然听见这么让人震惊的消息。
她很忠诚,非常忠诚,对于社会的复杂性,她根本不了解,包括她的女主人。回去后,那位侍女丝毫没有隐瞒,就把自己所闻所见,详细的告诉了美女齐姜。
这原本是一件很大的功劳,却不料引来杀身之祸。
齐姜听了侍女的诉说,又详细询问了细节和经过,没有一句感谢奖励的话,反而把她关在一个黑屋子里。夜幕降临,派人悄悄杀死了那位侍女。真是视人命如草芥!
原因只有一个——堵住那张不严的嘴,因为只有死人,才不传话。
古人有诗云:
青竹蛇儿口
黄蜂尾上针
两般尤未可
最毒妇人心。
首先声明,这话不是我说的,当然,我也不知道是哪位文人的杰作。知道了也不能说,不过我可以提供一条线索:在《封神演义》里,姜子牙刚出道的时候,因辞官归隐,被媳妇痛骂一顿并且休掉,他一怒之下,冒出这么几句。
我们想一想,这件事有那么严重吗?至于挥起屠刀吗?解决方法有很多,不过那位美女齐姜,不仅没有感恩,却选择了最残酷最狠毒最缺乏人性的手段——杀人灭口。
底层人民的生命,真的如蝼蚁。冤哉!
危从耳入,祸从口出。管好自己的耳朵,没有人把你当聋子;看严自己的嘴巴,没有人把你当哑巴。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话虽然消极,还是有道理的。就好比把坏人打死了,或者打残了,不仅要赔丧葬费医疗费,还可能要坐牢,可能要道歉,法律称之‘防卫过当’。
还是不说法律了,说说生活吧!每个女子,都希望自己的丈夫出人头地,高高在上,齐姜也不例外。
杀了侍女后,齐姜没有一点儿愧疚,对重耳说:“你的随从要和你一起离开齐国,听到这个消息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自从你离开后,晋国一直不安宁,政局也不问稳定,能得到晋国的,除了你还能有谁?不能再犹豫,否则难成大事。希望你好好努力,上天一定会保佑你的!”
看来,齐姜对丈夫还是不错的。她苦口婆心,啰嗦了一堆大道理,重耳冒出一句话,差点没把她噎死。
重耳说:“我是不会被人说服的,我一定要老死在这里。”这是未来霸主说的话吗?分明是要长期赖在齐国不走了,完全一个老赖的形象,没有一点儿英雄气概。
齐姜又循循善诱,什么没出息,没志气,大道理小道理,说的口干舌燥,就差骂他吃软饭了。
但是重耳呢,也许是对卫国那段要饭经历有了心理阴影,坚决不松口,坚决不离开齐国。说实在的,如今也快六十岁的人,他再也不想过那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人生如白驹过隙,为了那个位子,掀起无端杀戮,何苦呢?
不论齐姜如何劝说,重耳是打死也不愿离开。
劝不动,骂不听,赶不走,实在没办法,齐姜亲自找到狐偃,把重耳赖着不走的情况和盘托出。希望狐偃能想个好办法,把重耳带走,不能让他再这样安逸下去,纯是混吃等死。
狐偃不知阴谋泄露,尚且想隐瞒,坚决抵赖,不走了。这君臣俩人,都这么能赖。
齐姜把他们的谋划过程,从头到尾描述一遍,听得狐偃面红耳赤。
重耳不走,别人也不能强迫他走,否则就是不敬。几个人与齐姜谋划后,决定由狐偃带头,把重耳灌醉,绑架他离开;等到酒醒之后,已经远离齐国,他必定不能再回返。
晚上,齐姜一番甜言蜜语,说得重耳心情舒畅,加上好酒好菜,难免多喝几杯,结果酩酊大醉。
他根本不知道,这一切都是齐姜与狐偃等人的阴谋。
夜幕降临,狐偃带领一群随从,七手八脚的,像抬死猪一样,把他抬到车上,快马加鞭离开齐国。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