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中这段记录,到底可不可靠呢?
根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62年春,由于楚国伐郑的缘故,齐桓公还准备邀请诸侯,联合救援郑国。宋桓公甚至请求,提前与齐桓公见面,商议救援事宜。
没想到,北狄也开始猖獗,先后攻邢伐卫,让齐桓公处于两难境地。齐桓公之病,恐怕就是在此期间产生。
公元前662年冬,北狄入侵邢国。一直到公元前661年春,齐桓公病愈,管仲认为,必须救援邢国,并且发表了一通议论。
管仲说:“戎狄就像豺狼,永远不会满足;中原各国互相亲近,永远不能抛弃;安逸等于毒药,不能长期怀恋。简书告诉我们:同仇敌忾,忧患与共。请按照书上的做。”
齐桓公是否救援邢国?救援了。是否迟到?不是一般的迟到。从《左传》这几句记载可以看出:齐桓公确实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没有及时救援邢国。
自从称霸以后,诸侯信服,名声在外,除了讨伐山戎,基本没有大的战役。而齐桓公的‘三大缺点’,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难免在安逸的生活中迷失自我。
当时,齐桓公听了管仲的劝告,出兵救援邢国,救到什么程度?
北狄(应该是赤狄)攻打邢国,邢国早已危在旦夕。求救信四面传达,一封接一封,特别是盟主那里,无数次请求救援。每次都答应救援,却迟迟不见救兵。
在此期间,鲁国内乱不休,接连死了三位国君。但是,这不应该影响齐国的救援大军。
一直到公元前659年春,邢国终于盼来诸侯救兵。齐桓公联络宋国、曹国,三国国君亲自率军,驻扎在聂北(今山东聊城附近),以挽救邢国。杜预的《春秋左传正义》认为,由大臣带兵,这里还是采用多数人的观点,诸侯带队。
迟到了,没关系,一切还来得及。
但是,这群迟到的救援者们,没有迅速组织军队,奋勇加入战团,却像一群看戏的,远远观望。赤狄攻打,邢国坚守,这场大戏,太精彩了,比戏台子上的演唱对打精彩多了。
那时没有戏台,齐桓公却远远地看了一场精彩大戏。
战场不是课堂,现在救兵如救火,他们的观望,给邢国带去灭顶之灾。直到邢国的城池被攻破,军队彻底被击溃,百姓流离失所,四处奔逃,许多人惊慌失措地逃亡到诸侯的军队里寻求庇护。
再说赤狄,看到救援的大军,并没有急速逃跑,而是全力攻破邢国都城后,抢的盆满钵满,才发扬一贯的作风。
恐怕齐桓公也没料到,赤狄会来这一手,以至于错失了最佳战机。三国联军几乎没什么损失,靠着人多势众的威压,轻松赶走了赤狄,齐桓公也博取了‘救邢’的好名声。
注意,只是赶走,并没有消灭,像撵麻雀一样,挥两下胳膊,哄散了,随时还会聚拢来。
此时的邢国,残垣断壁,百孔千疮,几乎被灭掉。下一步怎么办?是把百姓分流,还是重新建国,一切,就在齐桓公一念之间。
分流,就等于宣告邢国从此灭亡,对于齐桓公的名声,可不太好;如果在原址重建,未尝不可,关键是不知道赤狄什么时候再来扫荡,而且收拾旧城,不如选择新址。
太惨了,齐桓公看着邢国都城的滚滚狼烟,于心不忍。于是下令,帮助收拾收拾残局,打扫打扫战场,然后装载了邢国的器物财货,搬家,到新的地方重新建国。
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原来是帮助搬家来的。还不错,军队纪律严明,没有私吞,毕竟都这么惨重了,谁还忍心再敲他们竹杠,那也太缺德了。
这次邢国的灭亡,作为盟主的齐桓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此国家存亡大事,竟然借口生病耽误,这个理由太弱智,太苍白,鬼才相信。
从《左传》的记录看,齐桓公救邢并不积极,即使他有病,也可以派大臣率军救援,然而他没有。直到邢国被灭,他才装作醒悟悔恨关心的样子,发兵救援,却又驻扎在聂北,停滞不前。
总体来说,救邢,他没有诚心;安邢,他充满实意。
可见,《管子》中救邢的这段记录,有很大可靠性,只不过作者在文字上加以修饰,增添了文学色彩,反而显得不够真实了。
救邢迟到,原本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齐桓公有一个好宰相管仲。夏季6月,齐桓公把邢国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市侯营镇东),并且号召诸侯共同赞助,让邢国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绝处逢生,生活美满,邢国百姓非常高兴,感觉就像回到家乡一样,史称‘邢迁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