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个喜欢养牛的人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膳夫,就是厨师,给国君炒菜做饭的。本来生活就拮据,这点儿俸禄也取消,周扒皮一般。

说实在的,平王东迁以来,没有人进贡,王室越来越穷。王室不比普通百姓,家大业大,消耗巨大,但也不至于穷到这个地步,依靠掠夺大臣财产来增加收入。

当然,如果是巨贪,全部查抄也是应该的,灭族也不过分。

《左传》记载,公元前697年,周桓王派大臣家父,去鲁国索取车辆,给没给不知道,但至少不合礼制。诸侯不进贡车辆礼服,天子不索取个人财物,这是规矩。因为车辆礼服,是天子赏赐给臣民的,身份地位不能颠倒

现在的周惠王,不是穷疯了,就是贪疯了,连身边大臣的财产也不放过。

今天既然敢抢财产,明天当然也敢要命,大臣们可不是待宰的羔羊,他们都有一定的实力。这五个人始还敢怒不敢言,后来彼此谈起共同的遭遇,都充满了怨气。

这类没有道义的人聚在一起,结果就是作乱。但居住在天子脚下,想造反,谈何容易?关键是,造了天子的反,怎样收拾残局?诸侯环伺,天下不能无主啊!

最后,他们一致通过,把重任交给王子颓,如果造反成功,就立王子颓为下一任周天子。

为了保证成功,他们还联系了一位外援——苏子(苏国国君,子爵)。

前文说过,周桓王曾把苏国的十二座城邑,作为空头支票送给了郑庄公。为此,苏国国君一直耿耿于怀,凭什么把我的国土送给别人?仇恨的种子,终于在此时开花结果了。

公元前675年秋,五位大臣内部拥戴子颓,外部依靠苏国,攻打周惠王,但是没有得胜。他们逃亡到温地,没坚持几天,苏君不得不保护着王子颓,逃亡到卫国。

卫国的国君是害死两位哥哥、气死父亲的卫惠公朔。

前文说过,卫国的前国君黔牟,是王室女婿,被齐襄公赶跑后,周庄王接纳了他。卫惠公朔一直记恨在心,但他还没有胆量直接讨伐周王,现在王子颓来避难,正中下怀,如果能把王子颓扶正,也能铲除潜在对手黔牟。

于是,卫国联合南燕,共同伐周,要把王子颓送回去。

王室内部安逸许多年,快腐烂透了。军队被个别上层控制,虚报名额,贪污公饷,早已没有昔日的威风,根本不堪一击。

冬季,在卫、南燕联军连续攻打之下,成周陷落。

周惠王做梦也没想到,真有诸侯敢进攻成周。眼看王城难以坚守,他只好带着一群手下,狼狈逃离;蒍国、边伯等人,拥立那位养牛大王王子颓,登上天子宝座。

说实在的,这次王室之乱,完全是周惠王自找的,年纪轻轻,贪婪成性。平时我们说,官逼民反,这次实际就是王逼臣反。

周惠王流落民间,毕竟是逃难,一路艰辛,也吃了不少苦头,必须先找个落脚的地方。

最困难的时刻,他想到了郑厉公。作为姬姓分支,郑国与王室血脉很近,距离也不远,而且郑厉公还曾前去朝拜,张罗为周惠王娶亲,给他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所以,周惠王最先向郑国请求支援。

当年父亲郑庄公得罪王室,导致郑国日渐衰落,今天周王派人求救,难道真的要在自己手中重新雄起?作为二流枭雄,郑厉公很快认识到,这次救援王室很重要。

公元前674年春,他率领大军,前去调解周惠王和王子颓之间的纠纷。王子颓已经骑虎难下,岂能回头?有卫国和南燕支持,他让郑厉公无功而返,不过却抓了为虎作伥的南燕伯燕仲父。

《左传》中,关于南燕国的记录,到此结束,至于何时被灭,史书没有记载,应该又延续一些年。

虽然调解不成,毕竟抓住了南燕伯,解救了周惠王的危难,也算大功一件。面对这位难得一见的贵宾,郑厉公想起了自己昔日的逃亡生涯,于是,把周惠王一行人安置到栎邑(今河南禹州市)。

那是自己昔日居住的地方,宫殿家具一应俱全,虽然无法与王宫相比,也绝对豪华。

秋季,周惠王和郑厉公进入邬邑(今河南偃师西南)。当年,周桓王巧取豪夺,以虚幻的十二座城邑为代价,夺取了郑国四座城邑,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邬邑。

邬邑距离王城非常近,郑军突然袭击成周,取了宝器就回去了,并没有趁机赶跑王子颓,也没有把周惠王送入王城,可谓半途而废。

周惠王总算暂时安顿下来,在郑国一住就是三年。

这么长时间,真天子在外蒙尘,作为盟主的齐桓公,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一直没有出兵。

为什么呢?据《春秋》记载:公元前675年冬,齐桓公邀请宋国、陈国伐鲁。因为,鲁国并没有完全臣服,特别是戍守遂国的齐军被全部杀死,这让齐国内部群情激愤。

另外,公元前674年夏,齐国发生大灾难。《谷梁传》认为是火灾,《公羊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