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说:姜尚是个隐士,隐居在东海之滨。周文王被拘羑里的时候,散宜生、闳(hóng)夭知道姜尚有才华,把他招入周朝,帮助出谋划策。三人以美女奇珍异宝,献给商纣王,把周文王救了回来。
总之,司马迁对姜子牙的个人家庭背景资料,也不是很确定。
《战国策》也记载,姜子牙这一代家道已经衰落,生活困窘,曾经去商朝都城朝歌谋发展,可惜不被重用。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干过宰牛卖肉的行当。
七十多岁后,他遇到了周文王,可谓如鱼得水。
干什么活不重要,年纪大也不是问题,可怕的是意志消沉,没有理想,整日浑浑噩噩,那就彻底完蛋了。如果想挣大钱,看看北京大学那位杀猪状元,照样成就亿万富翁。
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周文王从来不说自己反叛商朝,从来表现的‘忠君爱国’。但是,暗地里却干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史记》记载: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
虽然有点儿不讲究,但‘修德’,毕竟属于正能量,值得肯定,比后来文种的《灭吴九策》高尚多了。
由于周文王是‘方伯’(类似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征伐大权。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周文王时期,灭掉崇国(《封神演义》中的崇侯虎)、密须、犬夷,建立新的都城丰邑,三分天下有其二。
但是,周文王依然表现出忠臣形象,臣服商纣,绝不兴师。而且,周文王甘愿献出大片土地,请求商纣去除‘炮烙’酷刑。
他想不想灭商?他是圣人,不是傻瓜。灭掉无道昏君,建立大周王朝,这是他的终极理想,但是,他把这个机会,留给了自己儿子姬发,就是周武王。
周文王讲究的是‘仁义’,他的心底,身为臣子,就永远是臣子,无论君王多么无道,也不能反叛。
这不是简单的‘忠君’问题,而是给天下所有臣子做个榜样,要影响数百上千年。否则,身为臣子都敢弑君叛逆,未来的周朝天下,岂能安稳?
三国时期的曹操,对周文王的内心太了解,许多人都劝他代汉称帝,曹操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如果天命在我,我就当个周文王好了。”
有篡权之实,无篡权之名,名声,很重要。
这点,吴国的文种,就很不讲究。他的《灭吴九策》,条条都是教导越王勾践,如何谋害吴国,如何使用阴谋诡计,都是见不得人的勾当。他的命运,也就注定。
周文王死后,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坚决主张伐纣灭商。
周武王即位第九年,姜子牙第一次率军伐商。大军到达孟津的时候,八百诸侯不约而至,可谓盛况空前。
但是,正当众军士气高涨,磨刀霍霍的时候,周武王却突然宣布:都散了吧。
箭在弦上,弓弦拉满,却又放弃了。究其原因,一者,周武王就是想看看自己的影响,到底有多少诸侯能跟随;再者,商纣王无道,他的忠臣还在。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位,比干、箕子和微子,他们被后来的孔夫子称为商朝‘三仁’。
想伐纣一战成功,有贤臣在,难。
又过了两年,商朝的比干被纣王挖心,箕子装疯卖傻为奴,微子逃离异国他乡。至此,忠臣缄口不言,佞臣包围商纣,朝政日趋混乱,百姓流离失所。
姜子牙认为时机成熟,再次谋划出兵伐纣。
这将是一次空前的战争,结果如何,难以确定。
按照传统,应该先算一卦,预测一下出兵的吉凶。经过占卜,卦象显示:非常不吉利。而且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间阴云密布,暴雨不期而至,把众人浇个透心凉。
古人非常坚信鬼神,神,是人类的主宰,无处不在,无事不知,必须尊敬,必须服从。这奇异的天象,让周围原本兴奋的王公大臣们脸色突变,充满了恐惧。
看来,苍天不让灭商,鬼神也在保佑商纣。
周武王的心,也开始动摇了。得罪谁,也不能得罪鬼神啊!
在他准备放弃的时候,姜子牙力排众议,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硬是让武王回心转意,决定伐纣灭商。
这次战争的过程,史册记载不多,《封神演义》很精彩,各种人物、法宝、神通,让人眼花缭乱。最后,牧野一战,大败商军,就此奠定周朝七百多年的基业。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把姜子牙封于齐国营丘。
没有安排他在朝辅政,可见,周武王对他也是有所防范。对于这种善于权谋之人,用的好了,是一块金子;用不好,那就是一个祸害。
姜子牙前往上任,由于年纪大了,长途跋涉,身心疲惫,一行人走的缓慢。天色向晚,临时住宿在一处旅店。
初次就国,环境复杂,心中要考虑各种事情,姜子牙难以入眠,大半夜起来散步。偶尔听见有人谈论:“我听说时间易失难得。这位客人睡得那么安稳,恐怕不是去就国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