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五章 还不够实在  华夏之芯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换个牌子接着卖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老唐随口道。

“这可不好换,这款相机是一体成型的,商标都印在模具里了。”陈光明解释道:“要换商标,就得重新建设生产线。而且,这也不利于立拍得公司全球产品的一致性。”

“既然不能换,他们还找人合作干什么?”黎天越听越糊涂。

陈光明道:“他们想要在国内找个企业,生产独立品牌的产品。黎先生如果愿意,他们愿意免费提供全套技术,还会主动派人上门指导。”

“你的意思是,我们生产的相机,挂我们自己的牌子,他们提供技术,上门指导,还不收钱?”黎天更惊讶了。

陈光明点点头,道:“只要保证零售价控制在五百元以下就可以。我们大概核算过,这种相机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在四百七十元左右。”

“那,他们这是图了个啥?”老唐脑子有些转不过弯了。

黎天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一拍大腿,说道:“他们想卖相纸!”

“黎先生果然聪明。”陈光明见黎天已经猜到,也就不再卖关子,干脆道:“这种相机只能用专用的相纸,相纸并不是iBest的商标,因此在国内可以合法出售。”

老唐很快就反应过来,接口道:“所以我们生产的相机卖得越好,他们的相纸销量就越大。”

这种低价卖机器,高价卖耗材的商业模式在黎天的前世屡见不鲜。最典型的就是喷墨打印机市场。

一台小型的喷墨打印机只要几十块钱,跟数千元的激光打印机相比,很容易获得市场的青睐。实际上,打印机生产商生产这种打印机也基本是不赚钱的。

但是实际使用中,一支墨盒只能打印一百张纸左右,如果要彩色打印,就更少了。打印机只能适配原厂墨盒,一支黑白墨盒都要卖到一百多元,这里面才是打印机生产商真正的盈利点。

当然,机智的华夏人民搞出了许多机智的小发明来降低喷墨打印的成本,比如把墨盒钻孔,接上导管,就可以多次注墨,甚至直接把导管连到一个大墨瓶里,还美其名曰“连续供墨系统”。让打印机生产商颇为恼火,这是后话。

黎天的大脑飞速运转,盘算着这个项目的可行性。

相机不同于几块钱的卡带,因为价格贵,销量也就低,有的零售店甚至一个月都卖不出去几台。经销、销售的成本必然不低。

技术都是人家的,自己也就没有太多优化成本的可能性。按照陈光明的说法,一台相机的毛利润能达到三十元,跑去销售成本,留给生产商的也就几块钱。

“这个项目我们回去会认真考虑的。”黎天道:“如果我们决定要做,肯定第一时间联系你。”

“我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当问不当问。”老唐忽然道。

“请讲,咱们是在谈合作,什么都可以谈。”陈光明笑笑。

“如果像陈先生说的这么简单,这个立拍得公司为什么不自己在国内投资建厂,或者跟本地工厂直接联营,而是要躲在幕后?”老唐问道。

“黎先生和你都是聪明人,我知道这种事肯定是瞒不过二位的。”陈光明道:“说实话,立拍得公司对这种相机在国内的销售情况没有把握。”

“陈先生很实在。”黎天笑笑。

“与其说立拍得公司是躲在幕后,不如说,立拍得公司想在国内找一个合作伙伴,共担风险。我这样说,不知道诸位能不能明白。”陈光明续道。

“直接投资建设工厂的成本太高,风险太大,立拍得公司不愿意独立承担。但是提供技术支持的成本,立拍得公司倒是很乐意负担。”

“但是,还不够实在。”黎天又接口道:“依照我的了解,立拍得公司恐怕不是不愿意承担,而是已经无力承担了。”

陈光明有些吃惊,也不再反驳,而是仔细地打量着这位少年董事长。

“数位相机在国外已经十分风靡,立拍得公司的日子相比很不好过。”黎天也不回避陈光明的目光,依旧侃侃而谈。

在黎天前世,立拍得在2001年宣告破产,是轰动全球的一件大事,人们一般把这件事定义为传统相机行业危机加剧的重要标志。2011年,老牌胶卷生产商可达集团的破产,标志着传统相机在大规模民用领域彻底死亡。这都是商业上的经典案例,黎天不可能不知道。

按照这个时间表推算,此时的立拍得公司,应该在入不敷出的边缘挣扎着。大概,这也是他们这么着急想要进军国内这个新兴市场的原因。

“黎先生不仅是个聪明人,而且对全球市场都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陈光明不得不心悦诚服。立拍得的实际经营状况,自己也只是从一些特殊渠道探听到而已。

前世的立拍得,并没有找到这么一家愿意出资为他承担风险生产相机的国内企业,最终破产。如果这一世这个立拍得,还是在六年后就宣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