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芯片成品率问题,他长时间在显微镜下观察芯片质量原因,结果眼底出血……
1964年,半导体所成功研制出中国最早的集成电路。而仅用了一年时间,王守武把256位MOS随机存储器成品率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最高一批达40%。当时在亚洲仅次于RB。成为当时的高光时刻,但可惜好景不长。
在几十年科研生涯中,王守武院士始终把国家放在第一位,“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他与北大物理系的黄昆教授等人联手,开设了国内第一门半导体物理课程,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半导体行业人才。
然而那个时候,国内很多人对半导体产业这个“大坑”的估计严重不足,一位领导就曾关切地问:“你们一定要把大规模集成电路搞上去,一年行吗”?多么恐怖的话语让当时从上到下所有人对这个行业严重的低估了。
70年代末,用王守武的话说:“全国600多家半导体生产工厂,一年生产的集成电路总量,只相当于RB一家大型工厂月产量的1/10。”一句话就把改开之前中国半导体行业成就和家底,概括得八九不离十。这才为芯片的难度进行了从新的定义。
80到90年代,中国半导体行业大幅落后于美日,逐渐被韩国、台湾地区超过,究其原因,中国半导体产业起步晚、重视程度不够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盲目的“拨改贷”政策也让电子工业遭到重创。
所谓“拨改贷”,就是把拨款改成了贷款,以前国企拿到政府财政拨款,用于技术改造,企业利润上缴国家财政。而改成企业向银行贷款后,企业又要支付高额利息,利润还要上缴国家,电子工业企业很快陷入亏损困境,几乎无力投入研发,科研经费占GDP比值从2.3%以上,骤然降到0.6%以下。
一些中国半导体器件龙头企业,熬不住就破产倒闭了。为解决半导体产业严重落后的问题,国家部委先后打响了三大“战役”——1986年的“531战略”、1990年的“908工程”、1995年的“909工程”。
结果一些引进的国外生产线投产就落后——行政审批花2年,技术引进花3年,建厂施工花2年,总共7年时间。而我们都知道的“摩尔定律”——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会提升一倍。一句话:“不赶趟儿啊”。
80年代初,全国33个单位引进各种集成电路生产线,累计投资13亿元,最后建成投产的只有少数几条。一窝蜂引进国外淘汰的生产线,却一再陷入“引进-建厂-投产-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最后三大战役只留下了一座勉强算合格的上海华虹。全球芯片代工厂的市场份额排名中,华虹排在第9,占1.4%,而第一名台积电占55.9%。
建国后的将近半个世纪里,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一直试图围绕着“有用”二字展开,尤其是早期的国防应用,只要能做出有用的东西,相关的技术设备生产线,通通学来拿来买来,满足巨大的需求缺口是第一位的,自主研发被购买引进取代。
1988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达到1亿块,进入工业化大生产,但到9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的生产水平依然落后美国、RB15年左右,集成电路85%以上依赖进口。
电子工业部在90年代中的报告中写道:我国没有多少能和外国公司平起平坐的进行交换、合作的关键性技术专利。这种状况如不改变,我国的电子工业有永远沦为“电子组装加工”的危险……
如果能够抓住机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将可跃上一个新台阶,从而获得追赶世界发展步伐的机会。这也是当时所有国人的期盼,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等待都能换回同等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