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睡之前,方正在床上又想了一个多小时,他在想过去三年在报社发生的事情。
无论他怎么想,都绕不过他背黑锅那件事。
他出了事,有人维护他,自然有人要落井下石。
维护他的人,大多是觉得他非常能干、能拼能冲,是报社员工的一个表率。尤其是,他年纪轻轻就成了采编部的副主任,而且在业务单位中又有很好的口碑。
落井下石的人,则认为他是在装逼出风头,像是全报社就他一个人会干活似的。这回,他出了事,终于可以看他笑话了。
无论哪一种情形,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方正刚到报社参加工作时,主要工作就是“打杂”。
所谓打杂,就是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比如,某个记者手写了一份稿子,来不及输入电脑,便把这个活交给了他。
比如,编辑部打印了几份样稿,需要有人帮着校对,也让他帮忙。
又比如,发行部送报纸,人手不够了,还会叫上他。
还比如,采编部的大桶水没了,会喊他换大桶水。
再比如,单位的电脑出问题了,也要找他修理……
对于这些工作,方正都不在意,他觉得大家找他是觉得他有用。无论在哪个行业,只要这个人有用,那就有存在和提升的价值。
他会把经历的一切都当做是一种磨砺和经验。
所以,他干的非常起劲,虽然有时候会很累,至少会非常充实。
除此之外,他还利用下班时间,偷偷学了方正飞腾排版软件的使用以及photoshop的基本操作。
在他打杂两个月后,有位编辑因为工资问题闹情绪请了病假故意不来上班,导致那位编辑所负责的版面没人编排。
由于工作重、时间紧,当时的编辑部主任娄凯旋无奈之下找到了方正,意思是让方正帮着组出三个版的稿件出来,最后,再让其他人进行版面编排。
方正为了缓解采编部的工作压力,便说自己会使用方正飞腾软件,可以边组稿边排版。
娄凯旋半信半疑,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人处理这件事,便只能将工作交给了方正。
结果,方正不负众望,圆满完成工作,而且版面编排的还很美观。
这让娄凯旋心中有了想法,又能干活,还听话,不用方正还能用谁?
于是,娄凯旋故意跟请假同事打电话,让其下一周尽快赶回来。结果呢,那个同事继续称病不上班。
于是,他就再也没来上过班,由方正代替了他的工作。
方正在编辑部工作了半年后,恰逢一件全国性的大型活动在潍州市举办,报社将大部分记者都派到了现场。
这就导致了原有的常规稿件没人采写,于是,有写作经验的方正被派上了用场。
他在三天时间内,赶出来了一篇人物采访、一篇专题报道、五篇各业务口的新闻稿,同时,又利用剩下不多的时间编排出来了四个版面。
此次事件,让他彻底出了名。
既能采写稿件,还会版面编排,这正是报社对人员发展的一个最终要求。
之前,总编王建设曾经提出过几次这方面的想法,但都被记者部和编辑部委婉否决,他们认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分心。
他们还说,既要采写,还要排版,这在其他报社是没有过的事情。
在潍州市没有,但不代表全国的报社、杂志社中不存在。
实际上,很多报业集团早就采取了采编一体化的改革,既能精简人员,还能强化专业技能,这是一个最终的发展方向。
王建设的这个想法竟然让方正误打误撞给实现了,他自然是趁热打铁,大力推行采编一体化制度。
在采编一体化制度推行时,还会遇到很多人提出异议,这时,他就会把方正搬出来。
“方正一个新人都能做到,你们为什么做不到?你们比他少胳膊少腿,还是少了脑子?”王建设终于发飙了,用这么一句话终结了所有人的质疑。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两名记者、一名编辑辞职了,他们认为任务重、工作压力大,而且工资还没涨,决定另谋高就。
剩下的人,则是非常苦逼的学习从来没有碰过的东西。
记者,要学习方正飞腾排版软件以及简单的photoshop设计技巧;编辑,则要学会写作和采访技巧。
总之,一堆人叫苦连天。
苦逼的他们,一致将方正当做了罪魁祸首。
他们之前对方正的认可、赞许、夸奖,在这件事之后,都变成了埋怨。
所以说,方正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一大批人。
作为当事人,他也是心知肚明的。
不过,他并没有觉得自己努力工作是个错,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