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桓帝崩,无子,皇太后与父城门校尉窦武定策禁中,使守光禄大夫刘倏持节,将左右羽林至河闲奉迎。
窦武诛杀官宦牵连的人数是很多的,在历史记载他的本传当中有句话就很值得品味了。《后汉书窦武传》时武出宿归府,典中书者先以告长乐五官史朱瑀。瑀盗发武奏,骂曰:“中官放纵者,自可诛耳。我曹何罪,而当尽见族灭?”因大呼曰:“陈蕃、窦武奏白太后废帝,为大逆!”
第三节,窦妙为何没有全力支持自己的父亲
第二次党锢之祸的悲剧全部都是因为窦武自己处置不当,其中一点就是窦武与窦妙父女之间在权力掌控上的矛盾。在拥立刘宏的问题上,父女达成了一致;但是在掌控皇帝上面,二人则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在窦武与窦妙的传记中就能找出端倪。
《后汉书皇后纪》永康元年冬,帝寝疾,遂以圣等九女皆为贵人。及崩,无嗣,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定策,立解犊亭侯宏,是为灵帝。太后素忌忍,积怒田圣等,桓帝梓宫尚在前殿,遂杀田圣。时太后父大将军武谋诛宦官,而中常侍曹节等矫诏杀武,迁太后于南宫云台,家属徙比景。
《后汉书窦武传》武先白诛霸及中常侍苏康等,竟死。武复数白诛曹节等,太后冘豫未忍,故事久不发。
第四节,国之栋梁陈蕃
在窦武诛除宦官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中,真正的正面人物是陈蕃。在历史当中,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言。对于宦官更是坚持只除首恶,除害要果断。他对大汉的忠诚毋庸置疑,明知没有希望还要尽自己最后的一点绵薄之力。他的死是第二次党锢之祸最大的悲剧,也是小说前几节最正面的人物。
《后汉书窦武传》会五月日食,蕃复说武曰:“昔萧望之困一石显,近者李、杜诸公祸及妻子,况今石显数十辈乎!蕃以八十之年,欲为将军除害,今可且因日食,斥罢宦官,以塞天变。又赵夫人及女尚书,旦夕乱太后,急宜退绝。惟将军虑焉。”
《后汉书陈蕃传》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及其支类,多行贪虐。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