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回 立新君父女合谋 除宦官陈藩献策  三国春秋伊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头。

刘志驾崩的很突然,他既没有子嗣又没有选定继承皇位的人选。帝国的决策权一下子落到了皇太后窦妙的身上。过去受到的委屈一幕幕袭上心头,仇恨逐渐蒙住了窦妙的双眼,是时候向那些欺负过自己的女人们复仇了,窦妙凤眼怒睁,从铜镜旁站起身来,疾行数步来到门口处对外面侍候的宫女吩咐道:“宣中常侍曹节!”

朝局即将因为刘志的死而大变,以往作威作福的宦官们此刻正聚集在一起密议。他们名为商议皇帝的后事,实为讨论自己的前途。已经成为太后的窦妙将入主永乐宫,在新君没有登基前,永乐宫将成为帝国的权力中枢,如何巴结大权在握的窦家已成当务之急。

宦官们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席地而坐。所有的宦官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北面的五个人身上。这五人的年纪都在三四十岁上下,高矮胖瘦各不相同,面部表情也完全不一样。若论共性,他们都拥有一张娘娘腔的面孔。这五人乃是现在皇宫内最有权势的宦官,从左往右依次是长乐太仆侯览、中常侍王甫、中常侍曹节、黄门署长管霸、中黄门苏康。

当宦官们的话题谈及自身的时候,面有忧色的管霸向身旁又廋又矮的曹节开口道:“曹常侍,诸位当中就您在太后面前能说上话,大家伙的未来可得全仰仗您了。”

曹节先是叹了一口气,然后才悠然自得的说道:“管兄这么说可折煞小弟了,我们做奴仆的自当为主上尽心竭力,所以大家的未来可都在太后及新君身上,哪能说在我的身上呢。”

管霸自知语失,急忙改正道:“曹常侍说的对,那从今往后大家伙就跟在曹常侍后面服侍太后,鞍前马后、任劳任怨。”

与曹节一向交好的王甫这时开口道:“昔日太后与陛下不睦,都是曹常侍与我在从中周旋。咱们当中又有多少人希望陛下废了太后。昨日陛下大行,今日就要通过我等去巴结太后,这见风使舵的速度未免太快了点吧。”

苏康不满道:“王常侍此言差矣,陛下废后与否那完全出自陛下的旨意,你怎么能说是我等期望的呢?”

苏康此言一出,在座宦官无不交头接耳,其中有不少人将愤怒地盯着王甫,屋子里瞬间充满了火药味。

曹节见此情景,先瞪了一眼王甫,接着打圆场道:“我看王常侍今天忙前忙后是累晕了,怎能说出此等不切实际的话来。要我说,大家还是想着如何侍奉好太后才是真,等太后搬到永乐宫,所有政令皆要出自那里,咱们可得及早跟那边的人打好交道才是。”

苏康点头称赞道:“还是曹常侍深谋远虑,不像某些人只知道翻旧账。”苏康说完又极为不满的瞟了一眼曹节旁边的王甫。

王甫见苏康如此蔑视自己,登时就要反唇相讥。就在这时,一个小宦官在门外喊道:“曹常侍,太后宣您去长秋宫。”

众人皆是一愣,这都什么时辰了,太后竟然要召见曹节。在众人羡慕又妒忌的眼神中,曹节起身致歉道:“不知太后有何吩咐,曹某只好先行离开。诸位多担待啊。”曹节说完就穿好鞋子向门外走去,等到了门口他又转身对众人说道:“诸位勿忧,若有好处,曹某绝不一人独享!”

曹节一路小跑赶到长秋宫,此时的他心里也在打鼓,窦妙这个时候找他能有什么事情?严格来说,他根本算不上是窦妙的亲信。他也只不过是在刘志活着的时候帮窦妙说过几句好话,这么做的目的也不过是以防万一,给自己留条后路。毕竟皇帝的身体在那摆着,皇后一天不被废除,再不受宠那也是皇后。曹节没想到的是,刘志驾崩的是如此突然,窦妙会因为那几句好话而重用自己吗?

“启禀太后,中常侍曹节已来到殿外。”

“让他进来吧!”

两名小宦官推开殿门,曹节轻轻地走了进去。当他看到一身素服的窦妙后便跪下行礼道:“奴仆曹节叩见太后!”

“曹常侍,平身吧!”

“谢太后!”

‘她竟然称我为曹常侍,这是个好兆头’曹节一颗悬着的心也随之落下。

窦妙不开口,曹节也不敢发问。大约过了几分钟,窦妙才欲言又止道:“陛下…陛下的丧礼都安排好了吗?”

曹节答道:“回太后,就在奴仆来此之前,已经跟中宫的诸位大人们商议妥当,若太后不放心,我这就命人将其写一份奏章供太后审视。”

“不必了……哀家相信曹常侍一定能将此事办妥。”窦妙说完又不再言语。两个人的影子在忽明忽暗的油灯照耀下不断晃动,大殿的气氛又变得凝重起来。

曹节双眼上翻,窦妙正用充满期待的眼光看着自己。太后用意何在呢?到底是什么样的事需要自己先开口?曹节的大脑在飞速的运转,很快他就得出了答案。但答案太过离谱,为保险起见他试探性地问道:“启奏太后!按照章程,太后应入主永乐宫,此事奴仆不敢妄自做主,还请太后明示。”

窦妙先是一愣,然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