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四章 花月痕  风起太平岁月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初春在北方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京师偏居内陆,几次雨雪后,就没有什么雨水了。空气干燥寒冷,尤其是清晨,这样的冷叫路边屋檐下的乞丐们拉扯着对方的衣服,抱着对方取暖。也不管醒来以后会不会因为一口吃的打起来,现在的他们格外团结。即使是这么冷的天,还是有人已经开始在蒙蒙亮中苏醒,这就是古人。早睡早起的鸟儿。

这天,文韬离开了木府,带着木兴给他准备的包袱。衣服还是如来的那般,那件被洗的发白了的长袍。

文韬看了最后一眼木府,带着木子风留给他的寄语离开了。但是他没有第一时间出城门,而是去了宋府。他有一件东西想要交给一个人。

宋穆出来接见了文韬,以为文韬此来是来投靠宋家的。良禽择木而栖,所以,宋穆对文韬倒是没有成见,只要他的学识和德才能帮到他们,易主也不是忌讳。

文韬开门见山,也没和宋穆客套什么,对于宋穆的夸奖,他内敛避而不谈。挑开话题,把一封信递给了宋穆,说道这是他家公子做的一首诗,希望可以转交给太平郡主。

这番话让宋穆知道,文韬不是投靠的,他是奉命前来。宋穆脸色有点变化,没有接过信,问道:“木公子如今已然出家,怎么会写信给小女的?”

文韬直言不讳说道:“宋大人明鉴,这的确不是我家公子吩咐我来的。这诗也是我偶然之下看见的公子写下的,公子写后就烧毁了。在下,呵,实在觉得可惜了。就誊抄了一份,大人可以看看。在下并无其他意思。这信我交给大人,怎么处理全凭大人的意思。在下,就此告辞了。”

“唉,留步。文先生留步。”宋穆把文韬拦下。他问道:“文先生,我看你装束,是要远行吗?”

文韬行礼道:“正是。”

“为何?何不留在京师呢?”

文韬直面宋穆说道:“我家公子教诲: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下虽然有些文墨,但实学还远远不足。所以,在下觉得出外游学。”

宋穆扶须点点头,说道:“好一个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去吧。”

宋穆看着文韬挺直的背脊,不免对他看重几分。这时,宋家二郎宋济安刚好走进来,与文韬擦肩而过。

“爹。你找我有什么事?”

宋穆看着二郎,自然的就和木子风做起了比较,“你穿着铠甲做什么?又要出去了?”

“爹,马场送来一批新马,我打算带一队儿郎出去试马。”宋济安特别兴奋,现在的马上了马蹄铁,脚踏在地上特别的稳当。他的骑射都进步了不少。

宋穆以往或许不会有什么表示,说不定他还会和宋济安一起去试试马,不过今天,他说道:“你跟我在外长了不少见识,就是书读的太少了。这也是不行的。这几日不许外出,好好读书,每日给我一篇心得感悟。”

宋济安觉得莫名其妙,但是也不敢违背他爹的话,点点头,说道:“是,爹。”

而这时,宋家大郎也走进了大厅,不急不慢,走到宋穆面前,行礼道:“爹。”

“大哥。”

“二弟。”

对于宋正业,宋穆说道:“大郎,马场送来了新马,你带人去试试,给为父挑匹好马。”

宋济安和宋正业均感到奇怪。两人互看一眼,也没说话的份。

宋穆又说道:“今天,有个事情,想听听你们的意见。司马家派人来商谈,想要买下我们东南严州的三处盐场,你们怎么看?”

宋济安和宋正业又互相望了一眼,今天怎么怪怪的?

宋正业作为大哥,先开口道:“爹,这事母亲怎么看?”

“你母亲身子不舒服,她想让你们分担一二。你们就出出主意吧。”

宋正业又问道:“爹,司马家出价几何?”

“三万贯。”

宋济安好像没什么概念,只是张望着大哥。宋正业轻皱了一下眉头,也不说什么。

宋穆见二人都不说话,就道:“这事关乎宋家的安危,如今司马家手握大权,这事是他们提出的和谈条件。这样吧,三日后我再听听你们的意见。你们可以好好考虑一下。”

二人离去,蒋氏从后面走了出来,未对二人刚刚的表现做评价,反而是拿起了桌上的书信。

宋穆拦道:“夫人,你这是做何?”

蒋氏道:“老爷,你莫非要把信交给女儿吗?”

宋穆从未有此意,说道:“夫人,何出此言,为夫从未想要留下这信?”

蒋氏说道;“既然不给女儿,我看看又有何妨。倒要看看,木子风还有什么把戏?”

宋穆无奈,见得蒋氏将信封拆开,只有一张纸,蒋氏看后,连发了三声感叹。宋穆看得莫名其妙,从蒋氏手里拿过那张有点褶皱的纸。只见纸上写着:自古多情空余恨,此处难觅有情天。情到尽时转无情,无情更比多情累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