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六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风起太平岁月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木子风在文韬口中得知这个世界居然有‘图书馆’这样的东西存在,心里就痒痒的很。虽然小篆字体大部分看不懂,但是还是心向往之。这就是为什么天下读书人削尖了头也要进国学馆。

当然木子风和这些读书人不一样,他只是把国学馆当成了一个景点,想要去参观一下。木子风现在还是把自己当成时空旅人。这地方也不是随便来随便走,所以,有机会当然要看个够,逛个够。

大梁从开国皇帝开始就重视选用寒门子弟,而非世家大族的子弟。开创吏部任免制度,替代了以往一州地方官吏可以任免所辖区域的官吏的做法。这一做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过去几百年来风风雨雨的战乱得以平息。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开国的皇帝是好皇帝。实行的政策都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让百姓知道中央的存在。

要不然,地方势力盘剥地皮,根本没有人可以伸冤。现在,百姓知道除了父母官,还有王法。

归心是开国皇帝做的最成功的的一件事。以往战乱中的人往往会躲进深山老林避开战乱,同样也避开了服役。但是,开国皇帝下达了多项惠民政策,使得百姓们走出了深山,把自己的名字落在大梁的户籍中。人口几年间就增加了五百万户。

这些新增的人口又成了非常重要的劳动力,是国家发展的先锋军。未完工的运河有他们的功劳,新修的皇城下埋了多少骸骨。如今尚未回归的百万将士和民夫几人可得回。

这都是和平年代的木子风无法理解的。听说过不等于亲眼见证过。

除此以外,现在的国家依然存在很大的动乱隐患,这动乱的隐患来自于几方势力的不平衡。这是皇家和其他势力的对决,如何消弭这些势力,把他们的权力归到中央就极为考验当政者的才能。事实上,世家门阀还是畏惧皇权,不敢与之对决的。

什么事都讲个出师有名,无名则是反叛,是叛贼,天下共诛之。不是不动,时候未到。

当然这些都不是木子风需要操心的,木府现在就是一个空壳子,除了仅有的名声,当然不是木子风了,说的是木琨,木琨在先皇在世时,可是非常吃香的。现在被如今的陛下撩拨得只剩下高高挂起的爵位了。

而令陛下放心的就是木子风糟糕的名声,有木子风在,木府再起无望了。而所剩的几个世家,都有自己各自的弱点,不是皇家不想打掉他们,而是动了他们会伤了国家的根本。

就说宋家吧,简直就是聚宝盆,从开国皇帝起始,宋家在财力上就做出了巨大的支持。到现在,发兵出征还可以让他们出一部分军饷。这样的势力被推了,那他背后的财力也不要了吗?留着宋家,那就是留了一个生财的国库。

至于其他几家,存在就是他们的道理。不是不让他们倒,而是皇家还没有能力接手他们的势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他们内部出问题,皇家再去接手便是顺理成章的,而且还可以用上原来的人和物。

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只要内部不出现问题,外面再大的风浪都可以克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不就是国家的盛衰兴亡的道理。

木子风一直在想太平之前和他说的事情,怎么样帮助宋家度过难关。想明白一些事情之后,他明白宋家要想不倒,内部不能乱。要是内部被人钻了空子,那可就四分五裂,被人一口一个给吞了。

作为朋友,木子风不想看见宋家倒下,但是作为一个时空旅人,宋家也应该倒下。皇家怎么可能允许宋家这样的财阀存在呢?如果宋家出了一个想要谋权篡位的怎么办?虽然木子风知道封建统治和未来的观念不对头,但是在当下,封建统治适合现在信息不发达的大梁。难道,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像前世的欧洲那样分得七零八碎吗?所以,木子风理性上站在皇权一边。

初步的立场让木子风很纠结,如何是好呢?其实,他也是做无用功,他又不是宋家的继承人,决定不了这样进退的大事。唯一能做的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木子风是现在开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关注他的人,早就收到他的八卦了。文韬是木子风的先生一事最快传到沈家,沈家目前的两位当家,一位言道:“一丘之貉。”一位则是:“惜哉,惜哉。”

再来是宋府。宋正业听说此事,直摇头。太平则是为木子风高兴,派人把消息带给城阳公主。

至于其他人,无不为文韬可惜。明眼人都瞧得出来文韬的事情有猫腻。这事只能说明文韬涉世未深,但是他的才学是不能磨灭的。有人甚至想过要把文韬举荐给陛下,沈家做的太恶心,也少不了有人再去恶心一把的。

不过没关系,木子风不是只让文韬做三天的先生吗?三天之后一准要把文韬拉过来。一个棋子要摆在有用的地方。

第二天,木子风被马家三兄弟吵醒。三个混蛋居然天不亮就在屋外敲锣打鼓,没有起床气的木子风都受不了了,裹上羽绒服,穿上拖鞋,顶着熊猫眼出去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