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3章 乱世(大章)  江辰传奇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变,或是哪家的臣子搞一次篡位。谁说的准呢?

于是,当刘宋在这些权谋斗争中有幸生存下来,并最后尝到了胜利的果实,他是格外珍惜的。奶奶个熊,确实来之不易啊。这一点,身为官二代的刘义隆是不会明白的,他若明白也就不会谋杀自己的兄长了,要不怎么说,生在帝王家是个悲剧呢。刘义符本没想过当皇帝,做个游侠儿多好?况且自己还是胡古道的弟子,虽然身为太子,但那也是在朝堂,这江湖上,还是要靠胡古道、余邵……这些真正的老狐狸。

江湖人向来讲究话语权,而话语权源自于自身的实力。

刘义符在江湖中,也不过是个新人,指望那些扯高气扬的老前辈们尊重,就得凭真本事,若是说靠家事,不仅行不通,还会惹人讥笑。

索性刘义符还有个优势,有钱。

出身好也得靠运气,投胎真他娘的是门技术活。

身为未来皇位继承人,刘义符最不缺的就是银两。天下都是他家的,一个区区内库,岂不是手到擒来?

顺利拜在胡古道门下后,这本就不跋扈的膏粱子弟官二代更加低调了。也就一开始为了给胡古道留下一个不好欺负的下马威,虽然最后没成功,可是也让胡古道明白了。刘义符这家伙脑子缺根弦。

向来不喜欢沉默寡言却也绝不侃侃而谈的胡古道头一回与刘义符单独交谈,还交谈甚欢。这位仁兄,最大的优点就是不论和谁在一起都能说上话,而且出口成章,让对方常常误以为碰到了知己。

随着刘裕在位那几年听取黄龙士《上策十谋》的政策改革,将整个南朝治理的仅仅有条,颇有当年秦国商鞅变法的苗头,武帝刘裕甚至有那么一瞬间,认为自己是秦始皇的转世。这大秦基业如今叫大宋。

然而,事实上他是一个人,却做了超越人的事,除了他,没有人能撑得起这个庞大的帝国,可是人都会死,所以帝国也会陨落。

改革与休养生息政策同时进行,表现了刘裕并非急功近利而是与众不同的雄心壮志后,条条律令下达到帝国每一个角落,期间北魏王朝死了几个皇帝,漠北皇庭死了几个王子,据说还有几人带兵去最西边的欧洲转悠几圈,打家劫舍,抢来几个黄头发的美女,好好品尝了一番异域风情。

这都是不上进的小事,对于刘裕而言,奋发图强才是他一生的行为准则。事实证明,老皇帝做到了。

很多年后,当刘裕驾崩后,他的儿子刘义隆即皇帝位,并开启了有名的“元嘉之治”,这一套制度整整维持了三十年,这些功劳大多都要归结于刘裕的英明神武。要不然怎么有人会给出媲美秦皇汉武如此高的评价。

刘义隆执政初期,励精图治,也是想像武帝刘裕那样做出一番事业的。然而,时间一久他就发现,自己始终逃不脱刘裕的光环笼罩,说句实在的,成天呆在那表面看上去金碧辉煌实则内里龌龊不堪的皇宫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别看刘义隆现在是皇帝,指不定哪天躺在床上睡一觉就再也醒不过来。

周围的人没什么可信,外面的人就更不能信了。这位新皇不仅头脑不太灵光,有时还一根筋。当然,实在没什么可取之处,奈何刘义隆有个好父亲。让刘义隆在极短时间内彻底掌握了帝国运作的命脉所在,于是,便以一如既往的铁腕统治南方,以老牛舐犊般的罕见柔情抚慰北朝的两个国家。

与漠北皇庭建交后,还归还了原本属于中原后被漠北莽子,又经历刘裕浴血奋战的艰辛好容易重新夺回来的燕云十六州再一次交给了漠北,还美其名曰“友好建邦”,从没听说过,友好建邦还包括割地赔款项目的。简直是在放狗屁。

但刘义隆并不在意这些,对他而言,只要目的达到了,任何卑劣的手段都不值一提,可以忽略。于是,如他所愿,漠北皇庭与刘宋共称“兄弟国”,这一下,可吓死了一旁的北魏王朝。

拓跋嗣当机立断,整个国家施行汉化体质,包括语言、服装、吃饭、教育等等各方面都完全学习中原汉人文化,甚至不在让北魏说胡话,倘若议事时无意中说出了胡语都有杀头的危险。

如此一来,亲刘的北魏王朝又兴起了,维持着三国片刻安宁与那尴尬的分寸。拓跋嗣或许是真的喜欢汉语文化,总归史书上记了一笔。这位前半生当胡人皇帝,后半生做半个汉朝亲家,也不算冤。

如此三国谁都不欺负谁,谁都不故意去找彼此的麻烦。才造就了如今看上去安稳的局面。整个北魏王朝子民都开始理所当然以汉族人民自居;刘宋王朝的百姓则开始对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感恩戴德。

如今,北魏王朝与漠北皇庭又杠上了,作为千年不变的老大哥,刘宋王朝难免就要出来说句公道话了。可惜,手下弟兄们不听。这也苦了文帝刘义隆,前两次北伐是为了彰显国力,这第三次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刘义隆逐渐感到,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自己肩上的重担却一天比一天重了。于是,所幸忘了重担,撒丫子为自己活一回。前两次北伐都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