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0章 上兵伐谋  江辰传奇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各位将军中选出来。”

陈巨阙忽然道“前两次北伐,文帝都是运筹帷幄,决策千里,第一次北伐卓见成效,第二次便全军覆灭了。将不掌兵,兵不识将,乃行军大忌,两次北伐全听文帝千里急书传令致使失败可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正是因为前两次北伐的失败,才致使刘宋国运从原本元嘉之治的盛世局面逐渐走下坡路。

这一点,胡古道看的清楚。北伐前,胡古道一共给文帝上了三次书。

第一次上书,劝谏文帝暂时罢兵休养生息,以民为主治国之道,要牢记三条一要掌握好持盈之道,二要掌握好定倾之道,三要掌握好节事之道。

持盈之道,是说要像天那样满而不溢,盛而不骄,这样可以得天助。

定倾之道,是说人君要能够拯救危乱,安定国家,而又能谦卑自守,这样就可以得人助。

节事之道,是说要善于把握时机,就像大地生长万物一样,时节不到,不可强生时机不到,不可强成善于因时而动,就可以得地助现在君王您未盈而溢,未盛而骄,没有定倾之劳而自矜其功,天时还未到就想先物以成,时机还不成熟就想伐人之国,这样做,就是违人而又背时。王如果一定要这样做,必将有损于国,又有害于身。

古代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胡古道第一次上书陈列此三道,结果不知文帝如何想,竟然通通不听。

于是,胡古道第二次上书,慷慨呈辞我听说,刀剑是凶器,发动战争是违背道义的事情,用争斗来解决问题是最下策的。靠阴谋违背道德,使用兵器,以及喜欢用战争解决问题,这都是上天所不允许的,这样做是没有好处的。现在您如果对北朝用兵,一定对我们不利。

这一次,刘义隆意外的回了胡古道的折子,在奏章上批阅了一段话我的决心已定,你不用多说了。

得了,胡古道本以为文帝突然头脑灵光,想清楚事情的真节所在,决定不北伐,没想到回复的奏折中竟然是对胡古道的埋怨。

胡古道是个游侠儿,自然不懂朝廷的规矩。明白如何也劝不动文帝,便所幸第三次上书,为文帝出谋划策北伐的事情。

倘若一些真正在朝官员,明白前两次上书都没能说动皇帝,那么就绝不会顶着掉脑袋的危险第三次上书了,胡古道的胆子果然够大。

因此胡古道第三次在给朝廷上书的折子里清清楚楚写道“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在下乃西湖一居士,野人也,未有在朝官爵,幸得皇恩厚爱,能三次上书朝廷,为陛下出谋划策,荣幸之至。陛下既然心念已定北伐大业,究其两次失败总结经验,在下以为,要找以德高望重者为统兵总管,文帝只需将兵符赐予,为其尽封土地,等得胜回朝后,在加官进爵,削其兵权,这才是上上之举。”

然而,文帝心生多疑。自诩曹操、司马懿一样的人物,反倒没心思去学什么秦皇汉武的德行。当时一看到胡古道递上来的折子,气得两眼冒光。

若不是千秋居士威望盛重,对刘宋王朝有所贡献,恐怕他早已被写入文帝的黑名单里了。

过了几天,兴许是又想起胡古道这件事,刘义隆又拿起奏折看了一阵,觉得胡古道说的有理,但却不喜欢他写的字,于是又回复了胡古道的奏疏道“对真书、草书等书法技艺还是要稍稍加以留意的。江南一带的谚语说:“一尺书信,就是摆在千里之外的脸面。”现在的人继承了晋、宋以来的风俗,争相学习书法,所以在匆忙中弄得很狼狈的人。我年幼的时候就继承了家门的学业,加上生性爱好书法,所见过的学习书法的帖子也非常多,在玩味学习上也花了不少功夫,但最终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很可能是没有天分的缘故。然而这门技艺没必要学得太精。巧者多劳智者多忧,如果常常因此被人劳役驱使,更加会觉得这是一种累赘。魏代书法家韦仲留下了“不要学书法”的训诫,是有很深的道理的。王羲之这个人想必你是知道的,王羲之是一位风流才子,潇洒不羁的名人,宇内之人都只知道他的书法,反而把其他方面的才能都遮蔽了。王褒出身于高贵门第,才华横溢文思敏捷,虽然后来入关,但也受到了重用。因为特别擅长书法,经常在崎岖地带的碑碣间出入,陷入了笔砚的辛苦劳役之中,他曾经后悔着说:“要是我不懂书法,也就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吧?”由此看来,千万不要把写书法当作自己的使命。话虽如此,地位低下的人,也有很多人因为书法写得好而被提拔。所以说:道业不同的人是不能互相谋划的。”

胡古道在收到这封回信后,将名为“圣旨”铁券摔在地上,怒道“弓箭的锋利,足以威震天下,古代的帝王用射箭来观察臣子的德行并以此选择贤士,这也是保全自身的紧要事务。江南一带的人把世上常见的射箭认为是“兵射”,所以儒雅的书生大都不愿意练习此道另外还有一种射箭叫“博射”,弓的力量很弱但箭身较长,设有箭靶。宾主相见的时候要相互作揖礼让进退,以此行射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