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0章 最后结局(本卷终)  江辰传奇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口诀,是专门应对浩瀚气提升的吐纳六吐气的养气功夫。

这一战虽然出其不意,但足以耗尽李忻的精神,这一呼吸吐纳,在呼吸在吐纳,仔细想想,竟与马背起伏一致,吹以祛热静心,呼以心定八风,呵以气种青莲,嘘以神养太虚,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若单以心门叩神意,恐有些锁魂敲金玉的畅然,在脑中回响的万籁气机,体内浩瀚气混沌成浊,熟能生巧,久而久之便有如同身体熊经鸟伸,体内气机蕴养足可乘雾弄巅峰,自成三清天,戮剑图的玄妙剑法也不在于提升剑术那么简单,若练到一定层次,连三千气剑护体周身血脉都办得到。

当初剑宫入门剑法也叫三千气剑不过这个气剑显于外形与剑阁戮剑图实在无可比性。简单来说三个字太差劲!剑宫终是下一宫,不比上三门的修炼法门,虽然勉强能进四大剑宗,但相比其他三剑宗底蕴、功法各方面都差的很远。

李忻的三千气剑最重要的护心,就是在心脏外形成一层包裹心脏的护体罡气,不同道门教派典籍的阐述各有偏差,所谓心莲植长生,神脏照火龙。李忻已经能够清晰感受到体内心脏周围有六条气机欢快宛转,如龙衔珠,给予心脏强健的庇护,只不过他还远未到达魂出剑来,神识虽可感应,却无法窥尽内视,这一点,胡古道倒是可以做到了。

这一战,让他感受到了很多。修道不过一个感受,然而,这一次他领悟到的只有痛心疾首四字,不仅对修炼没半点补益,反倒动摇了道心。

世间道分善恶,如阴阳一般,的述穷理,难怪后世有人格物致知,有时万物确实该格一格,不格不知怎么活。

太难了……

这样的东西叫做“道”。

所谓道,是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是最根本的法则,只要能够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间所有的一切。

这实在是一个太大的诱惑,所以几千年来,它一直吸引着无数人前仆后继地追寻。更为重要的是,事实证明,道不但是存在的,也是可以为人所掌握的。

对于不同种类的追寻者而言,道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对于和尚们来说,道的名字叫做“悟”,对后世朱熹这类读书人而言,它的名字叫“理”。

和尚们梦寐以求追寻的“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事实上,它是一种极为玄妙的快感,远远胜过世间所有的欢悦和一切精神药品,到此境界者,视万物如无物,无忧无虑,无喜无悲,愉悦之情常驻于心。佛法谓之“开悟”。

最著名的“开悟”者就是“六祖”慧能,之后的德山和尚与临济和尚也闻名于世。

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此即所谓佛者之道。

而关于武者的道,便是武术中的说法,兵器是越长越好,即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但据说五代年间,有一位高手用剑,却是越用越短,到后来他五六十岁了,剑法出神入化之时,居然不用剑了,每逢打架都是光膀子上阵,却从未打败过。

当我看到这个故事时,才真正开始相信一句中的常用语:

“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朱熹的道源自儒家,又叫做“理”,既不是开悟,也不是练习武术,这玩意儿是从书中读出来的,而且还是能够拿出去用的,一旦通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可修身,可齐家,可治国,可平天下!

唯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下之化育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此即儒家之道。

还是按照职业来划分。

对于练武的人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很简单了。

就像李忻,当初胡古道只是丢给他一把木剑,让他慢慢练吧,至于要练多久才能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最高境界,不要问师傅,也不要问自己,鬼才知道。

李忻练到如今都离开剑阁了,嘿!这心中无剑的高明境界,似乎还未找到。这一点,勿赖胡古道不会教徒弟,实在是他也感到莫名其妙,胡古道练剑领悟此境界也是无意中的事,具体操作,莫说是执行,就是解释起来都觉得很复杂。

这实在是看个人机缘的。因为江辰到如今,虽然修为境界不如李忻,但他好歹是悟出了心中有剑的的境界,虽未至高,在同龄人中以算极品。

敦煌洞府

江辰考验第九层

“老头!差不多得了,我服还不行吗?快放我出去。”江辰用手敲击面前石壁,飞剑君寒刃经过千剑洗练,剑刃都有些卷了,所幸江辰直接将它收回。不取剑,不打架,热爱和平的好少年。

他也是被逼无奈。

那钓鱼老头死活不将他放出来,若每一殿最高层的管理者都这般耍无赖,难怪千万年过去少有人能通过敦煌洞府。

估摸着是害怕了。

“得了。”钓鱼老头收起鱼竿,学太公有七八分像。愿者上钩说的好哇,果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