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险山,谷是危谷。
然而,纵使华山千般难,仍有不少江湖侠客被它的名声吸引。
这地方,向来都是论剑、论道的好去处。
华山有剑庐,建于古垒壁。
陈巨阙乃华山剑庐掌教。
剑客武尊榜,第七。
同时,她也是天下十剑客中唯一一位上榜女性,虽说是女子,但陈巨阙使用的剑却是江湖中最重的。
道天剑,重剑“无锋”。
当海棠登上华山后,第一眼看到的并非是想象中的剑庐。
上华山的路只有一条,但到华山之巅的人通常都会觉得自己被传言所欺骗这华山分明他娘的就是座枯山!
海棠也不例外,虽然他见多识广,但这华山还是头一回来,他同样被眼前的景物所震惊。曾听说华山远看翠林青峰,想必攀上峰顶也绝不会太差,谁曾想,眼前却是一片荒芜,不毛之地?他甚至都怀疑是不是自己爬错山了。
海棠环顾四周,一览无余,目力所望最远处,隐隐有一楼阁若隐若现。
“是剑庐?”海棠疑惑,快步朝那楼阁奔去。
华山剑庐所在的一座山谷,名古垒壁。
当海棠跑到那若隐若现的楼阁所在处时,他才看清了,眼前楼阁非楼阁,更像是一块巨大石碑。
石碑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一些字,字迹工整,笔力雄厚,雕琢技术更为当世一流。石碑上面的文字记载了刘裕设计诛杀桓玄,代晋称宋的一段往事。
这原是值得玩味的一则历史,若在家中闲坐,可观刘宋当代史,也该有所了解,虽然史官一定会将刘裕说的十分友善,是位正人君子诛杀叛逆等等,史书虽是史官执笔,但背后操盘者却是当今的圣上。
因此,刘宋王朝的历史在史官的笔下,可信度并不高。
然而,这华山之巅的一块普通石碑上,却刻着真真切切的晋末历史。
海棠仔细看去,只见石碑上写着昔大将军桓温欲加九锡,三伐北魏于溯,败而归,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子桓玄建“桓楚”王朝,追尊温“楚宣武皇帝”。太元二十一年九月,晋孝武帝醉卧内殿,为张贵人杀死,太子司马德宗即位,是为安帝。
安帝不辨寒暑饥饱。一日,出殿径往广德宫,正值夏日降雨,遮天蔽日,雷声滚滚,德宗皇帝却以为秋季将过,于是询问手下内侍“未临朝半年之久,无一人前来询问,何如?”
那内侍愣了下,没反应过来德宗皇帝的意思,疑惑道“奴婢只知此时乃夏至刚过,正是天气炎热之时,还不清楚以近冬至。”德宗皇帝一皱眉,冷冷道“难道朕还会搞错?”这话一出,吓得那内侍连颤抖的跪倒在地,双手猛抽自己的脸嘴里连道“奴婢该死!奴婢该死!”
德宗皇帝冷冷朝他看了眼,自顾自的走下殿去,事后德宗皇帝得知自己猜错了时节,想要将小内侍找回来,结果被告知内侍以被乱棍打死。
这件事虽然微不足道,却被史官记录了下来,后世看到这件事都误认为安帝愚笨,不擅长说话,据晋书帝纪第十记载安帝这件事时,更说他连冬夏的区别都认不出来,是个著名的白痴皇帝……隆安四年三月,桓玄夺荆、雍二州,随即上表朝廷,求领荆、江二州刺史,朝廷授以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后将军,荆州刺史,假节,以桓脩为江州刺史。
桓玄不满意,上疏坚持领江州,朝廷不得已,加桓玄都督江州及扬豫八郡,并领江州刺史。桓玄得寸进尺,又提出以兄伟为冠军将军,雍州刺史,以侄子桓振为淮南太守,朝廷都不敢不从。这时,浙东一带的农民起义正风起云涌,势不可挡,此势力即后来退居江南的陀骨教前身,朝廷忙于派兵镇压,无暇西顾。
司马元显代父执掌朝政后,继续用佞臣,树亲党,聚敛无度,朝纲紊乱。加之桓氏子弟布列朝野,势力强大,故桓玄的种种非分之求,朝廷都有求必应。
桓玄独霸荆楚,兵强马壮,乃广树腹心,安插亲信。以兄伟为江州刺史,镇夏口以司马刁畅为辅国将军,督八郡,镇襄阳派遣桓振、皇甫敷、冯该戍湓口,控扼寻阳。迁沮、漳蛮人两千户于江南,设立武宁郡招集流民,立绥安郡。又在各郡置郡丞。朝廷下诏征广州刺史刁逵、豫章太守郭昶之入朝,都被桓玄擅留不遣。桓玄踌躇满志,自以为东晋天下三分有其二,而司马氏气数已尽,故多次指使人替自己上祯祥、献符瑞……天下大势,不如山,如水。山可以千年万载不更变,水却是瞬息之间平如镜,瞬息之间起波澜。
转眼之间,局势又变。
……元兴二年十二月三日,桓玄即皇帝位于姑孰,改年号为永始。迁晋安帝于寻阳,封为平固王。
次年二月,镇守淮阳的刘裕经过周密部署后,联络北府兵将领刘毅、何无忌、刘昶、刘道规、诸葛长民等人正式起兵。
首先占领京口,斩徐州刺史桓脩进攻广陵,杀青州刺史桓弘,随后率兵直扑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