隙的测量器具之一,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在斜边上有刻度,利用锐角正玄直接将短边的长度表示在斜边上,这样就可以直接读出缝的大小了。
扁宜昌所说的塞片,其实蕴含着另外一重意思,塞片因为非常薄和平整,所以两片塞片相叠加,自己会贴在一起,这是因为非常平整的情况下,范德华力以及大气压力都会他们很容易贴合在一起。
扁宜昌其实在这里是隐晦地显示他们的加工技能。
但是很遗憾地是,这样的东西,需要柄比较长,所以其实仍然不适合炭精送话器。】
这时候,刘赐说道:“上人,不知道我理解是否正确,其实如果您需要保持张力,我们在这里做一个板簧也可以”
林夕倒是眼前一亮,觉得这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但是随后刘赐看出了林夕的意动和不满足,接着又说:“若是一定要能够再调节,我们也是可以在线面板簧处,再做一个转轮,转轮可以分三到六个台阶厚度。”
林夕大约听懂了刘赐的思路,不过他不能确定刘赐确实知道了这一点。
于是林夕把一块画板递给刘赐。
刘赐用了散点透视画法,把结构画了出来。
【注:散点透视,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它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
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
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故而,只有采用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原理,艺术家才可以创作出数十米、百米以上的长卷,(如清明上河图)而如采用西画中“焦点透视法”就无法达到。】
林夕点点头,对宋庆说:“给他记一功”
随后林夕接着画:“再做一个底座,好放在台子上,做两个铜柱子,好让桐油绕线铜丝接线接上去。
另外,下面做一个按钮,说话的时候按下通按钮,就通上电,松开手,电就停止了!
先做十个吧。”
林夕在这种图纸上写下——炭精送话器。
林夕把第二张图讲解清楚,忽然就觉得很累很累,但是很有成就感。
林夕走出舱外,活动了一下身体,接着又爬上了瞭望塔,费停山也跟着林夕上了瞭望塔。
林夕拿过望远镜向四周看了一圈,问费停山:“我怎么觉得烟火比上午还要多呢?”
费停山笑了笑:“我估计确实是宋元两军的大将都出了问题,现在他们想要攻击我们,就必须先把周围的兵干掉。不然他们自己怎么死的都不清楚。”
林夕问:“我们还有多久的自由时间?”
费停山说:“这个可不好说,刚才的计划,不是等到夜间咱们运送物资吗?”
林夕觉得也问不出什么结果,就再次回到了前舱。
回到舱内,厨头已经送上了午饭。
林夕边吃午饭,边画东西,不一会,放下饭碗,画起图来。
又画了一刻钟,林夕画完了,众人看着林夕画的东西,完全不知道是什么。
原来,林夕把号筒喇叭的圆边,改成四方形的锥体,这样比较好做嘛,另外还有一个小一些的喇叭。
林夕拿过小喇叭先说起来:
“这是小的动圈话筒,因为咱们目前只有直的方形磁铁,所以现在这里震动用的线圈,也是四方形的。
四方形的线圈长八分。绕线圈你们分三种,一种一千圈,一种两千圈,一种三千圈。
线圈引出线固定在喇叭用圆竹子切割粘接以后的支架上,线圈的另一头你们把他胶合在震动纸盆的中间,纸盆的圆边,粘接在圆竹筒边上。
做完以后,你们用一个铜丝网子,把圆筒纸盆面封上,竹筒就用直径三到四寸的。
这种先做他六个,每一种做两只。”
林夕把图纸标注上——小动圈喇叭。
接着,林夕拿出另外一张图,这张图很是奇怪,是一张长三尺有余的方尖锥体,还有支架,口径两尺,里面则是有两重铜做的圆筒子,长都有两尺。
林夕说:
“这是长号筒喇叭,用于远距离大声说话用的。
咱们现在没有检验器材,缺乏实验,只能快速先实现了再说。
这个号筒喇叭的底座,跟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