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77.周礼、国体、封臣  幼儿老师闯异界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来。

涂熙才看的眼热,于是也问:“敢问上人,今后神圣中华国国体可有示下?”

这一句话非常敏感,尽管涂熙才用了请示这样的词语,但是在传统文化中,这仍然是严重的禁忌,这时候秀娘忍不住抓住了林夕的手——是的,秀娘做过太后,也知道这样的回答,算是君臣奏对的,会被记入历史,如果林夕说错了,今后更改很麻烦,可以说影响深远,这一代,林夕是强横的,能干的,但是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若干代以后,总有一些不成器的子孙。

林夕温和地捏了捏秀娘的手掌,直接开口道:

“我感念当今之世,民智教化尚未普及,但是世易时移,天下人口已经繁衍众多,科技发展,已经在深刻变化的前夜,今后无论什么国体,总要以人的良善发展,人的能力提高,世界的和谐共存为要旨。

大同世界,乃是应该让人人免于恐惧,人人都能发挥所长,人人能够和谐相处的世界。

故而,国体或者政体,需要依次而发展。

至于今日,我们需要军政之体,未来战争结束,我们需要训政之体,开启民智,同心教化,待到能够全民自治自知,还可以还政。

未来可以君主立宪,立宪而治。

更遥远的未来,上天自己会有它的选择。

生存繁衍下来的人民,也会做出选择。”

......

虽然这里面的话,大家听得都有点云山雾罩,不过大意大家还是能够体察一些,大家都热切地鼓起掌来。

饶举人此时已经回来了,怯怯地问:“敢问上人,君主立宪,军功爵位,可是还有?”

林夕说:“当然还会有,神圣中华国,毕竟是中华衣冠,岂可禽兽而欤?”

【注:欤,音yú,是文言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声音和意义都和与相近,但是这是雅言的用法。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子:您。三闾大夫:官名。指屈原。)

曹操《论吏士行能令》:“一似管窥虎欤!”(就好像从细管里看老虎。)

此处林夕用这个词是表示大家再用汉文化中的雅言级别的对话。

“雅言”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在通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后人将古代通用的上古音系称为“雅言”。

其音系为上古音系,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就出现了“雅言”。

与之相对应的则包括古语用词。

因为记住官话和上古官话用词需要很好地教育背景和训练,并且在与当地方言俚语中保持不混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从是否会雅言发音,以及使用雅言的用词,能够非常明显地分分辨受教育的程度。

目前很多人多数将雅言偏重研究发音,而不太重视伴随的古词,因为大部分雅言的音,是随着时代变化的,很难遗传和流川,词的变化要慢得多,所以容易忽略雅言的词和音和惯用型的三者统一。

也因为如此,现在雅言多指古代汉语的发音。

但事实上,在古代语言环境中,发音当然是非常容易分辨的,比如现在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孩子,一口京片子,但是你要让他用美好精准的用词,可能极为困难难。

所以,雅言不应当脱了雅言用词和惯用型来单纯地讨论雅言的的音。

顺便说说,周以前汉语的具体形式已无可考,据传当时的标准语是周朝时期标准语的前身。

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洛阳雅言。

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周代文字学的是商朝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

古代的雅言(中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就是夏言。

相传夏朝建都在河南洛阳及周边地区,商朝建都地点也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所以中国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应当就是在洛阳一带,据推测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河洛语(今洛阳话)为标准音。

上古时代五帝时期和后来的夏、商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平原的中原地区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中心地区。汉族的本来名字是华夏民族。华夏这个字具有很深奥的意思:华就是衣冠之美;夏就是礼仪之盛。雅言,就是夏言(夏朝官方语言)。

洛阳雅言,古称河洛语,河洛话,今称洛阳话,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其音系为华夏传统的上古音系。

但是不等于今天洛阳话就完全等同于古代雅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自此,洛邑的语言就渐渐成为了整个东周时期雅言的基础。春秋时期,孔子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据传,孔子正是用洛阳雅言来讲学的。《论语·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