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如沐,取得是如沐春风的典故。”
林夕说:“说实话,现在这个世界的很多东西,我不很了解,工艺和技术水平发展,也是了解的非常有限。正需要你们多多让我了解,更多多相互学习交流。
关于桐油和生漆、大漆,生桐油和熟桐油,我都只是见过,但是从来没有采集、制作和调制。所以了解起来非常肤浅。
刁如沐,你很好,就是要有这样的精神。
我刚才说的略粗一些的铜丝,缠上丝线、棉线或者麻线,再加上桐油浸渍,烘干,是为了用这些桐油和棉丝的外壳保护铜丝,这样在使用中,不会触电,增强强度,他们会经常地移动和触摸,甚至承受一定的重量和拉力。
后面说的更细的铜丝,只用桐油包裹,我们那里就是叫做漆包线,但是我对油漆很不了解,故而只是想着用桐油来做,它的特点是,漆膜要牢固、周密,当然偏薄一些是有好处的。这些漆包线,制作了器物以后只会固定在一个容器里,就基本不会再受到外地面的侵袭或者摩擦。
刁大匠,你有什么建议?”
刁如沐先又行了一个礼:“上人不计较我等粗鄙,如此谦卑,实在让小人惶恐,感恩......”
林夕堆起笑容:“刁大匠,目下不是朝堂之上,而是工坊之中,你只管说来。”
刁如沐说:
“如此,小人就放肆了。
《庄子?人世间》中有语:“漆可用,故割之”,是故大漆自采割生漆而来。
从漆树中自然分泌出来的漆液,经日晒后会形成黑色发亮的漆膜。
《诗经》云“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曰,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桐、梓、漆”,故而先秦时期已经广为种植,楚地、益州(注:当今湖北、四川等地)尤甚。
大漆的好处是防水、防虫、杀菌、防腐,漆料耐酸性、盐分、潮湿,遮盖性极强,不仅能美化,更能保护器物。坏处是采集熟化耗时长久,油漆干爽也很花功夫。而且,贵!
后来发现桐油,桐油比大漆易得,成本低很多,把桐树种子压榨,一斤种子可以出三两到六两桐油,而大漆要等到漆树至少成长八年,还只能割树取漆。
但是油桐树则不然,两年就能挂果,五到六年就能进入盛果期,每年每棵树可以挂果五六百斤。所有又来有人常常在漆中掺入桐油,油和漆混合。
桐油比大漆,干燥更快、重量轻、光泽亮,容易附着,耐热比生漆要好,渗透性好,故而可以做油布,但生漆不能。另外,桐油和生漆防虫性能都很好。
生漆有生熟之分,桐油也有生熟之分。
生漆的颜色只有黑和红两种,其他都不好。
桐油的颜色浅一些,遮盖性要看里面添加的色料。
如果上人需要礼器,那么非要大漆不可。
如果上人不需要制作礼器,那么这两种铜丝线,都可以用桐油,而且为了快速干透,都必须使用熟桐油。
炼制油漆桐油,我是在行的,不过铜丝拉丝烫桐油,我需要铜大匠配合。
但不知道上人需要多少这样的铜丝呢?”
林夕一方面听着漆大匠的介绍有趣而且知识性很多,便格外留意和赞许他们这样介绍,这有利于自己扫盲不是,另一封面,也给他们以充分的尊重,有利于他们或者一高兴,说出点家里的绝学出来。听到要多少就说:“粗的铜线,我们姑且叫做三毫棉丝桐油铜线,简称三毫包铜线;另一种大约一毫粗细的,就叫做一毫包铜线。问多少的话,那么,三毫线至少做两三丈,一毫线,至少做三四丈,拿来急用。”
铜大匠这时候发话了:“上人,我们平常做的最小的,也就是三毫线这种粗细了,更细的,没有拉过。”
林夕说:“去试试吧,实在拉不出,三毫或者二毫,就先凑合用了。”
林夕刚想说让他们先下去做,忽然想到一个具体问题:“刁大匠,你们怎么把铜丝上的桐油,晾干,盘收呢?”
刁大匠显然被问懵了:“上人,小人不知道您的意思?”
林夕说:“咱们制作出来的铜线,需要外面桐油晾干对吧。”
刁大匠说:“晾干,对呀,我们拉制出来以后,便在船帮子上,用两个大钉子钉上,一边缠着一头,另外一边缠着另一个钉子,然后用要包纱线的,便让人包起来,然后刷桐油,刷完桐油,找人用小碳炉子,边走边烘烤,如此反复。”
林夕问:“怎么收呢?”
刁大匠说:“收?这个,倒是从来没有想过,以往没有用过桐油包线,如果干透了,可以用个木撑子,逐渐绕线收线。可行?
不对,铜线脆弱,不可过多弯折,这样吧,做一个圆盘或者八角轱辘,最小内径八寸到一尺,如此收线,就稳妥了。”
林夕想起来,估计暂时也就这样了,剩下的,其实是铜丝拉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