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65章  重生美利坚之帝国崛起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甚至还可以出兵!

比如为了稳定东北的局势,不让反日、仇日的郭松龄上台,他们就可以直接出兵,打乱郭松龄对张雨亭的作战部署,甚至直接派飞机轰炸郭松龄部的弹药库等重要军事目标。现在北伐军经过湖南、湖北和江西的大战,已经击溃吴子玉的直军,瓦解了孙馨远的直军,兵锋直指合肥,淮北亦无险可守,山东的北洋军只有张宗昌还有一战之力,但是很明显,张宗昌部的战斗力在强,日本军方估计也是无法抵抗士气正旺的北伐军的。

对于一直以来亲英美的民党政府,日本还是寄予希望的,从一战的角度来说,日本也是英美政府的盟友,但是在华夏问题上,还是各有各的利益的,而且这种利益也并不一致。

所以日本政府决定向济南增兵,一方面要试探民党政府对日本的态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军事行动警告北伐军日本军队战斗力的强大,使得日本在华利益得到保证,特别是东北和蒙古,因为那里就是田中奏折中总结的日本的经济命脉,日后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出发点。

原时空历史上,民党政府和常凯申都没有对抗日本的想法,主要还是自信心不够。民国和前清的时候,因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缘故,很多心存强国梦想的年轻人都选择了去日本学习,因为前清自己向欧洲学习没有获得成功,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取得了强国和强军的成功,于是日本就成了华夏那个时代的榜样。学习日本的成功经验,似乎就成了华夏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所以,日本的强大就成了华夏人心目中隐形的存在不可战胜的感觉始终徘徊在华夏军人的心中。

于是在面对日本的挑衅的时候,民国政府在内,首先都会选择外交交涉,向其他列强请求调停,以及对日本的妥协。

这种情况从甲午战争开始,一直到抗战的全面爆发,以中央政府的高度才开始决绝做进一步的后退,但在此期间,依旧还存有和平退让的心念,而在抗战的僵持阶段,大批的民党杂牌军妥协投降,摇身一变成为日军的傀儡部队各种名义的伪军,就是这种心态的表现。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日本在对华招降的时候,改变其狂妄的条件,没准常凯申还是愿意继续和日本政府通过谈判来解决华日之间的问题虽然可能是日本政府的诡计,但淞沪会战的时候,日本政府的诡计就实施成功了嘛。

不过,在现在这个时代不知道常凯申是不是会改弦易辙,对日本的挑衅予以激烈的还击,为民党政府争取一个强有力的外形,亨利不知道,也不必知道。因为不管常凯申会不会对日本的挑衅进行还击,日本未来都是会进一步分裂华夏的版图,蚕食或者鲸吞,这是日本既定的国策,不是常凯申的北伐军能够阻止的,至少不是现在依旧孱弱的华夏能够阻止的。

真正让常凯申有底气反击日本的侵略的,还是他在泽克特的建议下完成所有德械师整编之后的时候。不过,日本人根本就不会给华夏这个时间,因为日本自己有自己的时间表,从1928年济南的试探,到1931年的“918”,1933年的长城抗战,1935年的冀东自治政府,然后就是全面侵华的开始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基本上以两年或者一年半的时间为一个阶段,步伐越来越快。

而民党政府呢,从1933年长城抗战开始,就发现了常凯申的嫡系中央军也无法对抗日军,这才有了向德国寻求帮助。在此之前,德国掌握政权的是魏玛政府,由于魏玛政府的软弱,并没有给华夏提供更为系统的帮助,知道1933年小胡子政府上台,在选择东方盟友的时候,还在权衡华日的分量。

对于小胡子的政府来说,日本自身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军事工业和指挥、后勤等系统,对德国并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华夏有啊!华夏不仅有德国急需的钨、锑等珍贵的金属资源,还有桐油和猪鬃,而华夏也没有建立良好的军事指挥、装备、生产、后勤体系,简直就是一块处女地,是德国人实践各种新的军事思想的最好的试验场。

所以,来到华夏的德国前国防军总司令泽克特将军就为常凯申提供了一份陆军改革建议书,提出先建立一支小型精悍的教导师标准师,然后在根据国家财政收入的水平,进行扩编,最终达到六十个师的数量。

而当时常凯申接到泽克特的建议书之后,也是欣喜若狂,这是一个完全具备可行性的方案,比当年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要更符合民国当时的环境。

最先进行改变的是9个师级编制,包括民党第3、6、9、14、36、87、88和教导总队以及税警总团。在进行下一步整编的时候,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没有给民党政府留下进一步强大的机会和时间。

与原时空不同,现在的北伐军在开始北伐的时候,已经有六个军级单位完成了轻量化的美国陆军师的编制,不过在北伐过程中,被那些膨胀的将领们破坏了,但是底子依旧还在。

就像现在,转过年来的1927年春天,北伐军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