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再来。”
一盏茶后,卫兵再次跑进来,同时手中拿着一封信件。
“大将军,使者已经离开了,领走之时,使者留下了一封书信,说是乙支文德亲笔写给大将军您的。”卫士捧着书信讲道。
“哦?”于仲文嘴角一翘,这乙支文德又在打什么鬼主意?
“呈上来。”他挥挥手。
卫士将书信递到于仲文的手上,于仲文拆开后,发现上面原来是一首打油诗:
神策究天文,
妙算穷地理,
战胜功旣高,
知足愿云止。
默念一遍后,他对于诗中的意思已然明了。
前面两句是在夸自己才学过人,第三句说自己这出征已经立下了足够高的战功。
最后一句劝自己就此作罢,有了已经建立的功劳已经足以让自己欣慰,不必再继续动刀兵,请求自己放高句丽一会。
于仲文看后只是微微一声轻笑,同时对于乙支文德拍的马屁心里也很舒坦,不过想要凭借一封书信就劝退自己,实在不可能。
他领军打仗几十年了,岂会将乙支文德的这首诗放在心上。
想了想,于仲文备齐笔墨,下笔写了一封回书。
……
在说李康这边,自从他日前带人出发后,便在周边的城落开始扫荡。
连续光顾三个村落以后,李康脸色极差。
那些高句丽的百姓见到他们后,不是躲起来,就是攻击他们,这样别说买粮食,就是和他们进行沟通都不能以。而且,他手下的骑士还折损了一人,李康恼火极了。
在国与国的战争、民族与民族的战争间,双方就是死敌,没有什么对错和交情可谈,无外乎那些高句丽人会对隋军抵制之心如此强烈。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大体来看也是民族之间的战争。这是中原人与少数民族的战争。
高句丽以往经常对中原王朝寇边,中原的王朝发动消灭高句丽的战争是必然的事情,两方在过去交战次数并不少,仇恨早就埋下。自然,高句丽的统治阶级会在民间对隋朝进行恶化宣传,号召百姓进行抵抗。
所以,想要那些百姓买李康的账是不可能的。
两者现在是生死敌人,想要进行对话,还待先用刀兵来耍上一番。
“这些该死的东夷人,少主,我看还和他们费什么话,直接抢粮好了。”李九愤慨的说了一句。
李康神色不善的点点头,他已经认识到自己原先想法的错误之处了。后世的时候,经历过民族大融合,国家内的所有民族关系都得到改善,国家也一直在宣传民族团结,对于接受了这种观念几十年的李康来讲,一时半会儿的没转过来弯,所以使得李康心底还是这种观念,以为起源中国东北的高句丽的百姓就是后世国家中的那些少数民族之人。
但经过刚才的事情,看见那些高句丽人的态度,再联想到现在这个时代,他彻底明悟过来。现在这个时期,民族间的关系很脆弱,双方之间你死我活才是正道,和平相处很困难,除非是一方臣服于另一方。
中原的汉人与北方的游牧民族打打杀杀个不停,不就是这样的吗?
他若是再用后世的观念来看待高句丽人,那就大错特错了。既然是这个年代,就应该使用如今的观念才对。
他是隋人,自己应该牢记这一点,千万不能再想什么民族团结的事情了,民族和睦相处是以后的事。
“李九,我们回去!”李康大喝一声。
接着他扭转马身,严肃的板着面孔,讲道“都听好了,一会儿我们回去刚才那个村落,都小心一些,遇到抵抗格杀勿论,无论如何,都要找到粮食!”
大半骑士不知所措,只有少数的卫士听后精神一震,眼漏凶光,有些跃跃待试,这些人知道李康这条军令意味着什么。
见反响不大,李康只能动员他们“我们这次出来是受大将军的派遣来寻找粮草的,你们是知道的,如今大军粮草短缺,要是再没有粮食,军中就要断粮,到时不知会饿死多少我们的袍泽,所以,我们必须赶快将粮草带回去。”
“我的本意是用钱财来从百姓手里换区粮食,可是这些刁民不识好歹,武力抗拒我们,现在一粒的粮食都还没有得到,难道叫我们空着手回去吗?”
“如果大家空着手回去了,军中会怎么处置我李康暂且不知,但是带不回粮草大军就会断粮,这绝不行。”
扫视了卫士一眼后,李康接着讲道“出现前,我已得到军令,不管采用何种的方法,一定要带回粮草,既然咋们对那些高句丽人好言相劝无果,那就只有动手抢了,都听明白没有。”
“明白了”卫士们大声呼唤。
李康点点头,“都听好了,一会儿不许滥杀无辜,知道了吗?”
抢粮归抢粮,但是李康不会准许自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