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77章:大变革  回到明朝做权臣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大明王朝和西方大国的战争,这是典型的国战。

光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这绝对是要打一场轰轰烈烈的国战了。

既然吴三桂不是主要目标,那就好说了,他就有了机会。

无论张启阳要的主力在南北哪个方向,都会把小小的巴尔斯河谷碾压成为齑粉,在这种情形之下,若是吴三桂还幻想着硬扛硬打,那就只能说明他的一把年纪活到狗身上了。

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跑路。

不论遭遇什么样的对手,都要首先避开张启阳的锋芒,避开他的正面,尽快的不与他直接交战。

入侵大食国,大食国就是他的敌人,不管他走到哪里张启阳就会追到哪里。

一旦这种情形出现,大食这个西方大国就会直接和张启阳撞在一起,这样的话吴三桂的机会就来了。

在张启阳和大食国之间的夹缝中求得生存。

他不是张启阳的主要目标,并且和张启阳是敌对关系,如此一来,大食国也不会真的把他当做是最主要的敌人,甚至还有联合的可能。

不管怎么说,吴三桂都有机会找到一块地盘暂时苟延残喘,张启阳和大食人打的越是天崩地裂,他的机会就越大。

“张启阳这个人所图者大,咱们这点小小的家底他早就不放在眼里了。”吴三桂说的很有把握:“他的目标从来就不是我们,而是要消灭大食,至少要从这个西方大国身上撕扯下好大一块皮肉,到时候大明必然就是大食的死敌。为了保持战争的正义,或者说是师出有名,他一定会打着追击我部的幌子入侵大食国,顺便扫灭沿途的一切阻碍。”

“这是国战,没有二三十年的时间打不完。到了那个时候,不管是大食人获胜还是张启阳获胜,对咱们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咱们可以用这几十年的时光开辟出一片落脚之地,效那西辽故事也未可知!”

当年的辽国,就是在宋金的夹击之下,从东北方向一路朝着西方撤退。

虽然辽国已不存在,辽国的重臣耶律大石却在西方建立了另外一个辽国,也就是历史上的西辽。

既然古人能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做到东山再起,凭什么我吴三桂就做不到呢?

用吴三桂自己的话说,那就是:“这个战略未必就是正确的,但却是唯一的选择,必须这么做才能求得生存,至少可以避免迫在眉睫的灭顶之灾。”

事实却是如此,在毅勇军强大无比的战争机器面前,他没有别的选择,在张启阳不接受一个活着的吴三桂的情形之下,他只能一路西退。

至于最终退到什么地方去,完全取决于张启阳牌战车的惯性有多强。

在张启阳牌战车停止前进之前,他不会停止西退。

在极其险恶的局势之下,在两大势力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从来就是吴三桂的拿手好戏。

李闯和大明朝之间,大清和大顺之间,豪格与阿济格之间,阿济格与鳌拜之间,这样的事情吴三桂已经经历过无数次了。

昔日的那些对手早已烟消云散,他吴三桂却生存到了今天,不得不说他还是很有两下子的。

今日的局面,不过是以前的重演罢了,只不过是换成了张启阳和大食人而已,虽然历史舞台上的角色换了,但却还是当年的老戏码,本质上的东西一点都没有变。

战略制定下来,没有任何犹豫,马上就开始了雷厉风行的准备与执行。

强行驱赶控制范围之内的部族随行,利用关宁军的老底子和往日的威势,强行逼迫那些杂七杂的胡人一路随行,放弃整个巴尔斯河谷地带,以最快的速度朝着西边进发。

吴三桂跑了?

吴三桂又跑了?

真是一只老狐狸!成了精的老狐狸!

虽然作战方案当中确实存在“吴三桂不战而逃”的预案,但洪长安,邓继贤等人却没有想到他会跑的这么快,跑的如此直接了当如此干净利落。

按照早就制定好的战争预案,吴三桂一旦开溜必须马上追击。

一个多月之后,洪长安、邓继贤为首的肃州大军马上开拔西进,甚至没有请示过张启阳。

古老的大明王朝和更加古老的大食帝国,因为吴三桂这个“偶然”的因素,开始了一场提前的猛烈撞击。

对于这场国战,张启阳已经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

光在肃州方向上囤积的物资就足够支撑洪长安的南路军一年之用。

按照张启阳的说法,一万武装了到牙齿并且经过充分动员的学生兵就可以横行天下,但这毕竟是国战,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对手。

大食,横亘在亚欧之间已几百年之久,虽然早就露出了老大帝国的颓态,并且处于内部分裂的情形之下,但这毕竟是一个西方大国,一个和大明王朝差不多大小的帝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南线的学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