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八十四章对高句丽战事!  这个大汉我还能扶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蒙故意将骏马减食,让它消瘦,反将劣马喂肥。王没有察觉,挑选肥马自己乘坐,精瘦但其实是骏马的那匹就给了高朱蒙。

后王子及诸臣又想谋害高朱蒙,高朱蒙与鸟伊乌伊、摩离、陕父等三人逃走,路上鱼鳖浮出成桥为高朱蒙摆脱追兵。

至毛屯谷遇三贤:克氏、仲室氏、少室氏。在卒本川魏书称纥升骨城的沸流水建国。

国号高句丽,因此以高为姓。时为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高朱蒙时年二十二岁。

公元前36年,降服上游国家沸流国,前19年去世,时年四十岁。葬于龙山,号东明圣王。太子类利继位。朱蒙姓高不姓朱。

中国汉朝建昭二年,北夫余王之子朱蒙建立高句骊国。高句丽在由传说中的朱蒙建立政权后就有了王的称号,但这个王,在早期与随时面临罢免甚至被杀的扶余人的王类似,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

汉朝廷承认高句骊国,并委任高句骊县管理高句骊国行政。所以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西汉时期的高句丽还是隶属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的一个部族。

也证明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地方政权而存在,是中国汉朝在东北地区的基层行政组织。

公元12年,高句骊国叛乱后,在始建国四年被征服,王莽令更名高句丽为下句丽,高句丽王被贬为下句丽侯,高句丽县也改为下句丽县。

公元22年,大武神王5年,杀东扶余王带素,而未灭其国。公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高无恤退入国都附近的丸都山城注:今集安县西之山城子据守。

汉军围困了三个月,高句丽人粮食将尽,高无恤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派人送酒和捉到的鲤鱼给辽东太守。太守以为城中粮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丽躲过了第一次几乎亡国的厄运。

四年后公元26年,汉光武帝因偃武修文,重新册封恢复了高句丽的王号。

大武神王在位内做出了一个历史性地选择,避开了与中原王朝的直接冲突,跨过鸭绿江转而进入朝鲜半岛,从此高句丽国进入了朝鲜半岛历史的范畴。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曹魏太尉司马懿灭公孙渊,设高句丽、高显、辽阳、望平四县于玄菟郡。

可知在汉朝及三国时期,高句丽与真正的国家相去甚远。在后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混战,高句丽得以壮大为横跨中原王朝东北领土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国家。

广开土好太王在位期间占领了辽东汉人为主辽东半岛,成为中国东北强国,并自称与中国皇帝平起平坐。

公元427年,广开土好太王的继承人长寿王在其即位后把都城从国内城迁到平壤,开启了长达两百年的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

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

一是立国于公元32年,在我国东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我国史书也称之为“高丽”。

另一个立国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名为“高丽”。为将其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王氏高丽”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

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

高句丽历史上,对中国时叛时附。高句丽帝国的扩张大致上始于大武神王高无恤时代,也就是王莽窜汉时代。王莽贬高句丽为下句丽,从此引发了战火。

高句丽连战得手,击败新莽政权,占有乐浪。并吞并了周围的小国,势力进入朝鲜半岛。

后光武帝刘秀击败高句丽,收复乐浪,以朝鲜半岛上清川江为界,以北归东汉,以南归高句丽。后来,高句丽趁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入侵,名义上尊奉北方政权,但暗中掠夺土地,到南北朝末,不仅占有了辽东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政权,迫使其臣服。

隋统一后,为收复辽东四郡地方,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失败引发国内的叛乱。

隋亡后,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复四郡,终于在公元668年灭亡高句丽,高句丽人大部分被唐军俘虏后带入内地,分布在河北山东地区,一部分逃入百济,新罗。

百济,据说是高句丽贵族所建立的国家,后来唐也灭亡了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

在高句丽灭亡后250年,新罗人的大将王建弑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丽政权。之所以叫高丽,是新罗曾经臣服于高句丽,自居为高句丽继承者。

但是,新罗人是朝鲜半岛上的三韩人马韩、弁韩、辰韩的后裔,与夫余人的高句丽没有血缘关系,有高句丽人融入其中,不等于就是高句丽人。

王氏高丽为李氏高丽取代,李氏高丽臣服于中国,自称“中国孝子”朝鲜宣祖本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