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江霖弯腰将唐公望背起,将他背回了后院。
唐公望的卧房还是那一间,墙上除了名家字画,还多了一幅小儿画像,那是他找画师画下的元宝周岁像,夹在信件里寄回给唐公望,如今被他珍惜地裱起来,挂在了墙上。
沈江霖赶回来的时候,风尘仆仆,连衣服都没有换,他与师父师母有那么多的话要说,这么多年只是信件往来,可是薄薄几张信纸,哪里能承载的下过分厚重的情谊,一直说到日暮时分,沈江霖见二老面露疲乏之色,这才告辞离去,并且约定这几日每日都来,唐公望才放开了沈江霖的手。
沈江霖回府之后,拜见父亲母亲,又在祖父祖母的牌位前上了香,等到沈江云下朝之后,兄弟二人又是一番彻夜长谈。
沈江霖今日说的话,比他一个月的都多,但哪怕身体已经极为疲倦,可是头脑却清明兴奋不已。
大家都知道,沈江霖这次只是短暂的回京,他在云南的任期至少还有三年,而三年之后,唐公望夫妇是否还健在都是一个未知数,至少在唐公望和钟氏心底,已经将这一次当做了诀别来对待,所以份外珍惜和沈江霖相处的每一日。
因为唐公望自己都知道,自己的记性越来越差,脑子越来越不灵活,现在还能勉强自理,只是腿脚没那么利索,可是等三年后,若是人也不识得了,脑袋也完全糊涂了,那见与不见又有什么区别?
沈江霖这几日每日都去唐府坐上半日,用过了午饭,又陪着师父师母说了一会儿话,服侍他们午歇了才走,一连十日,日日如此。
等到了五月三十那日,朝廷正式召开大朝会,宣沈江霖觐见。
沈江霖未与朝臣从午门入,他是地方官员非京官,按制无上朝资格,只有候在“太和殿”外等待传召。
但是今日,所有朝臣都知道,这个朝会是独为沈江霖而召开的。
当房之奇的声音在丹墀之上洪亮地响起:“宣云南布政司临安府知府沈江霖觐见——”之后,所有人都朝着“太和殿”的殿门口往外看去。
沈江霖一身四品绯色官服,胸口绣着翱翔之雁,身姿挺拔如松,面容清俊出尘,一步一步坚定从“太和殿”门口穿过一排排官员,最终走到了最前方的御座之下,和首辅杜凝章比肩,这才停了下来。
所有人都对着沈江霖行注目礼,没有人再敢对这个年轻人有丝毫的置喙。
五年前他被前首辅整出朝堂,许多人甚至还记得那个时候的场景,以为沈江霖再也回不来了;五年后他再一次站立在朝堂之上,他提出的新政改革已经获得了从皇帝到臣子八成人的拥护,他这五年虽然人不在朝堂之上,但是整个中枢朝堂都在因为他而争执不休、斗争倾轧,现如今谁又是最后的赢家?
见今日的局面,已经是一清二楚了。
沈江霖恭敬行礼,周承翊看到自己这位心爱的臣子,不再讲究喜怒不形于色,而是明显的龙颜大悦:“沈爱卿一路辛苦了,今日回京述职,沈爱卿定要将云南的一切都原原本本地讲出来,从此成为大周全面推进新法的必要之基石。”
这一场朝会,便是大周即将要进行新法改革的起点,沈江云看着立在朝堂之上,无比耀眼的弟弟,心中豪情万丈、心潮澎湃不已!
这一场朝会,一连开了七日,沈江霖立于朝堂之上,解答了上千个问题,周承翊特意派了十名翰林官,全部记录下这七场朝会的所有内容,而这些最后都成为了后世历史学家研究“开明变法”最重要的基础材料,这些手稿最后俱都保存在了国家博物馆中,供后世人参观了解。
大朝的最后一日,沈江霖得封从二品云南巡抚,继续为大周朝的变法提供更加详实的资料,等大朝会结束之后,周承翊又留沈江霖在宫中留宿了一夜,这一夜君臣二人到底说了什么,无人知晓,后世之人众说纷纭,只是因为当时的起居郎并未写下一笔,宫廷之中也没有传出任何消息,导致各种说法都是野史杂谈,没有人可以证实其真伪。
六月中,京城一片酷热,而沈江霖却在述职完毕之后,没有几日又要踏上回云南之路。
六月十二,临行前的前一夜,沈江云邀沈江霖到“酌月轩”小聚。
兄弟二人再次登上“酌月轩”三层小楼的亭台上,石桌上已经摆好了酒菜,兄弟二人对面而坐,登高临风,上玄月已快全满,云雾飘散,露出一轮皎皎明月,空气之中尽是草木葳蕤之气,不远处的水榭边传来虫鸣阵阵,荣安侯府中大大小小十几个院落,从高处望去,点着羊角灯的院落星光点点,如银河倒挂入凡尘,美不胜收。
沈江云给沈江霖斟了一杯酒,举起酒杯道:“今夜相聚我们把酒言欢,互说衷肠,不醉不归!”
距离上一次他们兄弟二人登上这楼顶,已经是十五年前了,十五年看似很漫长,但又如弹指一挥间,沈江霖端起酒杯和沈江云碰了一下,看着亭台下的风景依旧,但是又看看面前坐着已经蓄起短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