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章  庶子无为(科举)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百姓分为农户、军户、匠户等,这些都属于良籍,大周朝建立之处,高祖皇帝便曾昭告天下,凡是良籍之民,皆可通过科考做官。

除了这些良籍,还有一些是被纳入贱籍者,例如奴仆、娼妓、胥吏、乞丐、乐户、九姓渔户等,这些都属于贱籍。

这些贱籍之民,则是没有科考的权力,永远低人一等的。

而商户,就是在良籍和贱籍之中游走的一类人。

从大周朝开国以来,商户虽没有被纳入贱籍,但是也被剥夺了科考资格,当时朝堂士大夫认为,必须贯彻落实重农抑商之策,让经历了多年战乱的天下百姓休养生息,商人牟利手段颇多,既然已得钱财利益,就不能在权力上继续给他们添砖加瓦。

然而时移世易,大周朝创立到如今已有百年,商户的积累也非同寻常,有了钱就想有权,这是人生而有之的贪欲,商户们亟需朝堂上有他们的人为他们发声呐喊。

于是早前便有许多商户依附达官贵人,每年给上奉养,将自己家族中出色小辈从商户中摘取出来,通过当官者的手段运作,成为良籍者,共同参加科考。

这样的行为,上下都有收益,于是就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可谓是民不举官不究。

可随着商户出身的子弟在朝堂上讲话越来越有分量,终于这些人还是图穷匕见了——请求朝廷撤销对商户不许科考的裁定,从今以后商户直接可以报名参加科举考试。

这对于荣安侯府这种老牌勋贵来讲,可不就是要割了他们的肉了?

荣安侯府如今沈锐当家,家中排场花销奢靡,但是沈家早就无人在中枢要职当差,唯有沈锐一人支撑着门庭,当着四品太常寺卿的官。

可是太常寺是个闲散衙门,根本无油水可捞,沈锐要想凭借着当官的那点俸禄维持着侯府往常一般的开销,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可以说,荣安侯府之所以还能如此体面,少不了那些商户私下里的供养。

沈锐听着底下清客妙语连珠地嘲讽朝堂、又一条条说明为什么不适合在这个时候提出商户归良籍之举,简直就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上,沈锐都恨不能现在就写个酣畅淋漓的奏疏出来呈给当今,让圣上裁夺。

正讨论激烈之时,郑全福走了进来,轻声禀告了张文山求见之意。

沈锐这几日琢磨的都是刚刚所论之事,族学那边说要清退一批人的事情是他上次看了府内账簿后想到的,想着这么些年来,族学之中不曾有中举者,沈锐看着经年累积下来花出去的银子,顿时就有些不痛快了,直接让郑全福和张先生说了自己的想法。

没想到张文山还主动来求见自己请求裁夺。

若是往常,沈锐会给个面子见一见,只是今日他心思全然不在此上,抬起眼皮看向郑全福无所谓道:“你看过便是。”

然后便扭过头,接着和清客们讨论起来,这奏疏该如何去写之事。

郑全福见沈锐如此繁忙,不敢再扰,领命退下了。

张文山见郑全福回来了,连忙站起身来迎,便听郑全福道:“侯爷今日事忙,若是张先生为了清退族学学子一事而来,侯爷说让我看过便是。”

张文山顿时心头一梗,他没想到沈侯爷对此事如此轻忽,竟是就叫一个管事的裁夺。

尤显得他这几日的反复思量很是可笑了一些。

只是这毕竟是沈家族学,沈侯爷说了算。

张文山纵使心中再不情愿,也只能打开包袱皮,将那一叠卷子呈给郑全福。

郑全福只认得一些常用字,平日里看个账册,点个花名册,写写契书没问题,但是要让他看这些文章诗赋,他是看不懂的,接过之后,直接问道:“怎么这么厚一叠?哪些是最末十五名?”

竟是看也未看第一名沈江霖的答题卷子。

张文山心头憋屈,也不再指出沈江霖作的那首诗的高明之处讨得沈侯爷的欢心。

原本他是想过让沈侯爷第一眼就看到自家孩子的卷子,自己再称颂一番,想来侯爷必定能心情大好。

这样一来,他可以展示给沈侯爷看,自己是尽了心力的,二来也是想等着沈侯爷高兴之时,提出少清退一些人。

他这次批下来的最末十五人中,有几个孩子年纪尚小,本身就只学了两年未满,尚且看不出来,就这样清退出去,实在有些于心不忍。

倘若也像沈江霖似的,要三年后才能显山露水呢?

沈侯爷这般想的清退办法,着实有些武断了。

可如今连真佛都没见到,那就更别论其他了。

张文山点出十五张答题卷,用手指点了点,示意郑全福,就是这些了。

郑全福压根没看答题卷上的内容,只是一页页翻过去看名字,见上头点出来的孩子名字都是一些不太会惹事的人家,放心地将这些名字记了下来,笑道:“名字我已经记下,这次就麻烦张先生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