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1章 开战  三国:王业不偏安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可做何种文章?”司马懿望着骊山方向,片刻后问道。

司马师不假思索:

“其一,诸葛亮近日于骊山塬立一营寨,骊山塬上草木丛生,连绵不绝,而如今气候酷暑干燥,灼得草木枯焦,儿以为或可效陆逊火烧连营之策,以火攻之。

“其二,蜀寇既据骊山立寨,水源必依靠骊山所出溪流。可命人将染疫而亡者负至骊山,投之上流。

“按照往昔经验,盛夏酷暑时,疫疾传染的速度会变得很快,或可起到奇效。”

司马懿一时滞住,他虽想到或可使火攻之策,却是没想过要往蜀军水源上游投毒。

毕竟投染疫而死者至水源上游,即使能使蜀军因此染疫,效果也并非立竿见影。

须得数日、十数日才能见效。

不过……这投尸之策虽对接下来的决战不能起到奇效,却多少能在战后能起到些许作用。

一念至此,司马懿当即命人去寻染重疫者,命他们今夜趁着夜色把这些人带到蜀军水源上游。

至于要不要等几日,等这投尸之策起些作用?答案是不等。

拖得越久,变数越多,蜀军能做的准备就越充足,而大魏已没了任何底牌,再无准备可做,时间已经不站在大魏这边。

不说别的,迁延一日,被困在新丰城内的虎豹骑就要多死数百,而各种前车之鉴在前,谁也不敢说,诸葛亮会不会又展现出什么奇技,又一日把新丰城给破了。

而早日决战,困守新丰城中的虎豹骑还能被解放出来。

更重要的是,他早几日就已与并州刺史毕轨、河东太守程喜二人约定了会师决战之日。

就在五月十三,也即明日。

结果道路断绝,消息不通,收不到新的消息,并州派来的六千轻骑恐怕早已自潼关西来,此刻或许已至郑县地界。

这是出敌不意的杀手锏,不可能再因任何事情有任何迁延。

事实上,除了他以外,军中没有任何人知道明日是决战之日。

大概率也没有人认为,明日就是决战之日。

毕竟大军连日攻伐跋涉,按照常理,总该好好休息至少一日,才能恢复战力的吧?

既然大魏将士这么认为,那么蜀军也会这么认为,如此,就有可能打蜀军一个措手不及。

再说了,他大军疲惫,难道诸葛亮大军强攻新丰不疲惫?赵云大军设伏长安不疲惫?

此外,司马懿心中仍然有两个不切实际的期待:

赵云可能会举大众打长安。

也可能担忧他会继续滞留长安卷土重来,所以留重兵守住渭桥,守住刘禅龙纛所在的细柳。

但不论如何了,趁蜀军不能准确判断大魏兵力虚实,未必敢轻易调兵的时间点,迅速集结,开启战端,对于大魏而言已是最好的决策,再没有之一了。

下午,暑热渐渐消解。

司马懿下令,命陈圭统部曲两千固守灞陵,命夏侯楙、秦朗率部曲两千固守峣关,其后便举军尽出,往王昶于骊山立下那座营寨而去。

高陵。

这座城池,位于泾水以东,渭水以北,是保护汉军粮道的枢纽,也是汉军之所以敢深入新丰,断敌粮道归路的底气所在。

经过关兴、赵统、魏兴及归顺的安定汉羌豪强部曲营造月余,毫无疑问是一座坚城。

刘禅昨夜便入据此城,在城中安然睡了一觉直至天明,甚至连赵云何时率军归来都不晓得。

早晨跟在龙骧中郎赵广身后,来到高陵城外的大寨,在中军大帐听赵云诸将把昨夜战报细细报来,也没有外露出丝毫自矜亢奋的情绪,赫然一副泰然威严的模样。

年轻,稳重,务实,睿智,仁厚,慷慨,果决,豪迈…当这么些品质汇聚在一位领导者身上,一众有资格见到天子当面的将校随即为之心安,为之心醉,确是一件再合理不过的事了。

而坐在左上首的老将军,非但从这位年轻的天子身上,看到了先帝的影子,更隐隐从座中一众将校身上看到了诸如冯习、傅肜、张南、程畿等为先帝死命之士的影子,一时也是心中大慰,感慨颇多。

“魏军既已动身往骊山立寨,料想决战就在明后两日。不顾疲惫今晚再掀夜战,亦有可能。

“新丰未拔,司马懿一旦狠下决心星夜奔袭,则丞相将陷入腹背受敌之境地。

“所以我大军不宜滞留高陵。

“即刻移师新丰,以策应丞相右翼,不使丞相无援。

“诸位可有异议?但请说来。

“倘别无异议,我便签下这道将令,移师东向。”

天子端坐正席,声色从容不迫。

赵老将军不假思索当即出言:

“刘将军,移师新丰自然合情合理,可是前线兵凶战危,臣…我以为将军不妨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