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9章 相父  三国:王业不偏安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井井口不大,水面与地面的高度差了几乎两丈,提水高度已经超过了传统水车的极限。

但这显然不是龙骨水车的极限。

众人还没明白这躺在地上,连接水井的东西是什么时,两名匠人就开始踩动踏板,井水于是源源不断被抽到平地之上,顺着沟槽流走。

众人这才开始惊讶起来。

大伙不是没见过水车,谁家的庄园里还没几架水车了?

但那转轮水车完全依赖自然流水冲击轮叶,只适用于河流沿岸,一旦装上便无法灵活转移,遇上干旱,水流速度减缓,便直接失效。

而且提水高程想再高一丈,就必须把水车造得更加高大,成本成几何倍数增加。

然而一旦把水车造得更加高大厚重,对水流速度的要求就越高了。

所以水流速度与提水高程是高度关联的,一般来说能提一丈就以及是极限了。

眼前这架躺地上的水车呢?

虽说靠人力,但连塬上一口两丈深水井里的水,都能被提上来。

而且看着就轻便,一块地浇完了,随时可以将之挪到别处继续灌溉。

提水高程莫说两丈,就是二十丈三十丈,多挖几条沟渠,几个水池,依靠几架这样的水车,也能把水接续起来。

如此一来,就能轻松地把水从低洼处源源不断往高处运。

这可比用罐子一罐一罐地盛,用扁担一担一担地挑,高效到不知哪里去了。

就拿渭水南北两侧的耕地来说,由于渭水低洼,无法依靠沟渠将渭水引入南北两侧的耕地。

离渭水近些还好说,有本事的可以用水车,没本事的可以用罐子水桶一罐一桶地盛。

离渭水远些的地方,就只能靠人力用扁担来挑。

一人一天灌不了一亩田。

而有了这水车,一人一天灌四五亩地恐怕不成问题。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水车结构并不复杂,普通小农之家都能复制,在水网并不密集的北方,简直就是农耕神器了。

一日之间,两种成倍数增加耕作效率的农耕利器展现在众人眼前,让众人不由连连慨叹。

虽不能直接增加亩产,可却能使得人均可耕种田亩大大增加,甚至翻倍增加。

五口之家,本来一年耕作下来,交完税后只能勉强养活一家人,难有余粮。

一旦遇到旱涝失收,要么饿死,要么去大户那里借粮。

而若是能耕更多的地,自然便能存下更多余粮。

如今天下是地广人稀,缺的根本不是可耕种的地,而是可耕地的人。

这两样东西若是能普及开来,非但是能活更多百姓,也能收上更多税粮,所谓利国利民,莫过于此了。

接下来几日,塬上的铁匠木匠开始在马秉的组织下,总结并学习如何制造曲辕犁,如何制造龙骨水车。

对于连月以来参与研发改良曲辕犁与龙骨水车的三十名良匠,刘禅当即赐下蜀锦每人三匹,并承诺回到蜀中汉中后赐田宅五十亩。

除了这三十人外,还有十人是从曹真张郃那里俘虏来的,刘禅则命人给他们登记民籍,赏蜀锦三匹,将来关中大定,再赐他们关中田宅。

四月二十三,刘禅派虎贲郎护送二十名工匠回成都,让他们回去教授铁官、的匠人,制造曲辕犁与龙骨水车的技术。

随即又颁下诏书传回成都,国中谁但凡能改良各种农具工具,提高效率的,皆可上报到各县。

一旦证实确实高效,那么连同各县主官在内,皆有赏赐。

当然了,此诏对于匠人集中在国家及各大豪族手中的时代而言,未必真能起到什么作用。

尤其是各大豪族里的匠人,他们真有什么提高效率的工具,也都是敝帚自珍藏着掖着,不会为了一点赏赐就拿出来。

只能靠将来刘禅把工具兴国当成国策,慢慢提升匠人的地位与待遇。

再通过建立新的勋官体系,把那些欲当官而不得的豪族们,吸纳到勋官体系之中。

这也就是府兵制的雏形了,刘禅已经有了些许构想,但现在还不是实施这一制度的最佳时机,也不能一蹴而就。

等长安大定,一批老兵退役,给他们发赏时,就可以开始试点了,俘虏来的民夫刚好可以赐给府兵,作为他们的部曲家农。

四月二十五。

天未亮,刘禅便起身。

穿上先帝银甲,绛袍加身,之后领着五丈塬大小文武官员二百,甲士三千,出五丈塬三十里,在渭水南畔静侯一支来自陇右的队伍。

彰显帝王威严的金吾纛旓就在他的头顶,随风招展。

盈野而立的百面“汉”字赤旗,被东风吹向那支队伍来的方向,猎猎作响。

随行的鼓吹手,整齐地排列在金吾纛旓两侧。

有的手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