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3章 满月之弓,势盛弦绝  三国:王业不偏安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3章满月之弓,势盛弦绝

“陛下无须心忧,张郃之所以中围魏救赵之计,乃不知我大汉关中兵力虚实,不得不下。”

赵广本也忧心忡忡,然而见到天子同样为他父亲忧形于色,思索片刻后出言宽慰。

“家父则不然,既知贼乏粮,亦知贼兵不过一二万,更知陛下有五丈塬天险倚仗,立于不败。

“若果真中计突围,反而坏陛下大计!

“陛下,知父莫若子,为全忠义虚名而坏大事,家父不为也!”

赵广一番话,听得同样忧心的董允、黄崇、郤正等人面面相觑。

然而刘禅却是恍然,重重点头:

“辟疆言之有理!

“朕与子龙将军患难与共,君臣相得,岂是张郃与伪帝能比?子龙将军必不中计!

“纵使救驾心切,破围而出,虓虎之勇岂惧群蚁?!

“多忧无益,如今张郃将至,且谕邓扬武、右中郎将与诸校尉到渭南营寨,与朕共论破贼之计。”

“是!”董允拱手。

这种时候肯定要集思广益了。

辰时。

五丈塬北,渭水南岸的营寨。

董允、邓芝、宗预三位将军及宗前、爨熊、杨稷等几名没有防务的校尉齐聚中军木屋。

刘禅把魏兴血书递来,又将张郃可能沿渭水南岸来袭之事道出。

替魏兴递交血书那斥候,因与魏兴一般没有随来义叛汉投魏,被邓芝擢为亲兵,邓芝第一个知晓消息,心中已有预案:

“陛下,魏寇自渭南轻军奇袭,悬军乏粮,必是张郃亲至无疑,否则不敢犯险。

“臣以为,张郃所统魏寇必不会孤军奋战,而是会与驻军渭北东西两面的魏寇一并行动。

“今臣有两策,不知陛下是力求稳妥,还是涉险,打渭南奇袭的魏寇一个措手不及。”

“先说稳妥之策吧。”刘禅道。

邓芝道:“陛下若求稳妥,臣以为当趁夜将渭北营寨空出,留三千人驻守中洲。

“渭北的魏寇见我营寨已空,必会以某种信号告知渭南的张郃,令其停止冒险。

“再凭工事、五丈塬天险相拒,张郃无可施为,或是远远立寨待关东之援,或是退军往救陇右,又或是强攻陈仓。”

张郃必是查探到大汉主力多在渭水北岸,所以才举军来袭,想将汉军主力隔绝在渭北,再行他计。

一旦发现渭北营寨已空,必能看出大汉有备,未必还会继续来袭。

刘禅点点头:“若冒险呢?”

邓芝道:“若欲冒险,则以德艳领六千将士回渭南防备张郃,臣率四千将士继续留驻渭北诱敌。

“陛下可撤回斥候,诱其深入。

“再于二十里外多布斥候,以安其心。

“其见我并非不置斥候,而多布于二十里外,只以为我确实不曾防备他自渭南来袭。

“又见渭北营寨果然有人,必不再相疑。

“如此,臣料想他定会趁着斥候将消息送回的时机举军奔袭,以求在我心神大震,且时间不足以布防的空隙抢夺渭水控制权。

“或将我浮桥溃军击杀,又或将浮桥拆毁,使我大军不得南返。”

邓芝言罢,董允、宗预及屋中几名校尉皆是连连颔首。

若非陛下与关兴料敌于先,张郃奇袭确有成功之可能。

纵使魏寇并无强拆浮桥的筹谋,一旦魏寇三面来袭,三军慌乱,渭北这一万多人拥挤着抢夺浮桥,极容易因慌乱而发生事故。

宗预族子宗前叹道:“张郃此策虽险,可假若我军无备,那便是泼天大功啊。”

爨熊、杨稷等校尉闻言也是深以为然,连连颔首,然而不曾想宗预却是摇头:

“非也,于贼帅张郃而言,此策非但不险,反而是稳妥至极。”

宗前等几名校尉一时愕然,向宗预投来询问的眼神。

宗预长出一气,徐徐摇头:“若发现我军有备,他从容退军即可。

“可一旦我军无备,他两万大众成功夺得渡口,则郿坞魏寇便可直接乘船携兵粮来助。

“虽不能攻下五丈塬,但我五丈塬兵微将寡,同样奈何不得他。

“他无须再费一兵一卒,便能从容将我中洲与渭北大军困死。”

“原来如此。”宗前、爨熊等校尉听到此处顿时恍然。

犍为杨稷看向天子,抱拳振声:

“陛下,末将以为可取邓扬武犯险之策,如今我大军有备,必能打张郃一个措手不及!”

大汉连战连胜,士气空前,没人愿意放弃触手可及的战功。

更何况来犯之人还是曹魏陇右的元帅张郃?

若能斩帅骞旗,必是封侯之功!

“诸卿可还有别的对策?”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