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三天后,塞浦路斯就收到了来自提尔报社的报纸。
便是连在这里修整部队驻军的狮心理查,手里也都捏了一份报纸,面色阴晴不定。
眼下的巴勒斯坦局势有些风云突变,对于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理查德来说,似乎已经成了一潭不适合去掺和的浑水。
甚至于英法十字军在塞浦路斯的处境,都略微有些尴尬。
当初“狮心”理查德所率领的英法十字军,踏上塞浦路斯的时候,就受到了塞浦路斯教会的欢迎。
为了欢迎这些远道而来的十字军战士,塞浦路斯特地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宴会,安东尼也好、尼古拉斯也罢,塞浦路斯的各路实权人物,都出席了那次宴会。
在那次宴会中,理查德吃的很开心,在之后的驻军修整过程中,塞浦路斯这边也是尽心尽力。
不只是连营房都提前准备了,就连食物补给都尽力供给,只要十字军这边拿出钱,希腊的橄榄、叙利亚的小麦、塞浦路斯的咸鱼要多少有多少。
理查德本身也不是一个非常看重钱的人,相反他对于面子这个东西看的很重,因此在塞浦路斯这么靠谱的情况下,双方相处也都挺愉快的。
有关居伊的事,他持了一个默许的态度,并没有亲自发声,但也不排斥居伊继续持有王位,或者说不排斥吕西尼昂家族把持耶路撒冷王国的政坛。
这其中伊莎贝拉作为安茹家成员的身份,反倒是被理查德忽视了家族这个概念,在12世纪的欧洲,还是相对特殊的。
这就又是一个与天朝发展不同的点了。
欧洲的氏族姓氏出现较晚,约在罗马时才逐渐形成,主要用途为区分同名者,然后西罗马亡了,姓氏家族概念再度衰落。
以至于在10世纪之前,姓氏也并不深入人心,要到11世纪之后,人们开始使用附加描述性词汇来身份标识,才使得姓氏重新明确。
14世纪之后西欧姓氏才真正制度化,而等到规范则是16世纪的事了。
简单点说,在12世纪,欧洲的家族概念,并不是一个明确的利益实体。
一个人的姓氏仅仅是因为来自他的领地、职业、祖先是这个名字,从而方便大家进行区分。
伊莎贝拉的祖父固然是理查德的曾祖父,但双方之间的关系也仅仅是血缘近亲,说是同一家族,却不存在共同利益,不存在共同的族长、族产。
对于欧洲而言,领地是以个人身份持有,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不存在“家族领地”这个概念的。
也正因为如此,一个家族往往会在轻易间失去某片土地,仅仅是因为那片领地领主本人没有男嗣。
天朝的家族祭祀、先祖崇拜、宗庙祠堂,带来了西欧难以理解的宗族、家族认同,凌驾于个人之上。
这种情况下,与一位从未见面、相识的安茹亲戚相比。
反倒是吕西尼昂三兄弟,都曾是理查德的封臣,与他的关系要更加亲密些。
如果吕西尼昂成功了,并且舍弃了他们在普瓦捷的领地,对于理查德而言是好消息。
但就结果而言,居伊已经不可能再担任耶路撒冷王位了,事情的起因也来自于提尔城市民对英法十字军的厌恶。
这种情况下,继续登陆巴勒斯坦的话,会不会自讨没趣?
而且就其他消息来说,不只是报纸,包括塞浦路斯教会以及自己信使传回的消息而言。
耶路撒冷王国在得到德国十字军的援助后,就已经能够按着萨拉丁打了,无需他再去支援。
“殿下!殿下!您要为我们做主啊!”
在狮心理查德的面前,杰佛里可以说是哭求了,自打那天晚上自己三兄弟被洗劫了之后,他是连夜找了条船,就带着自己两个弟弟离开提尔,跑来塞浦路斯。
在这个过程中,受了重伤的居伊,还没熬到船靠岸人就死了。
“那帮暴民,弑君!弑君啊!这已经不是一般的造反了!”
在这个时代,因为君主被认为是上帝的代表,弑君不仅是单纯的杀人,更被视为对国家秩序、宗教信仰以及社会体系的背叛。
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杰佛里有理由声泪并下控诉提尔城暴民们的行为。
理查德对于居伊的遭遇也深表同情,然后发现自己陷入了更加尴尬的境地。
因为杰佛里表达出的意愿,显然是希望他们英法十字军,干脆别打萨拉丁了,赶紧火速把耶路撒冷王国的暴民们给平定了吧!
由于当下耶路撒冷王国的内部派系问题,显而易见,就算耶路撒冷王国愿意交出当时参与暴动的市民,也不可能再容许吕西尼昂家族试图染指王位的行为。
这可以是一个宣战借口,但如果真去宣战的话……
十字军向基督教世界最为神圣的王国宣战,这可真是太地狱了。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