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会朝自己问候,到了汇报政务的时候,全都朝着高太后那边汇报,没有人会再来问自己的意见。
这些时间以来,赵煦看着司马光等人将父亲赵顼呕心沥血十几年的新法一一废除。
司马光用“太皇太后以母改子”作为废除新法的理论依据,将新法遂渐废除。
元丰七年十月,首先废罢保甲团教,十一月,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等相继被废。
元丰八年正月,司马光随即提出废除免役法,下诏五日内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
二月,罢青苗法。
然后也是在赵煦看着众大臣的背部臀部时候,看着他们将执政蔡确、章惇先后被罢为地方官,一众新法大臣以每天少几位的速度在减少,然后替换成他并不认识的生面孔。
嗯,其实也是朝廷的老臣,好像是什么吕公著、范纯仁、人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范祖禹等等。
这些新来的大臣一个个围绕着太后奶奶,没有人会来问一下他的看法。
其实这倒是罢了,但是随后高太后又给他指定了好几位侍读,分别是吕公著、范纯仁、范祖禹以及程颐等人。
吕公著、范纯仁等人倒也罢了,他们虽然满口都是仁义道德,但终究不会对他管束太多,但那个程颐,却是着实过分。
上次那程颐上课,不仅不断灌输灌输旧党的保守主张,还拿王安石、蔡确、章惇来批评,虽然没有提起先帝,但言里言外都是让自己不要跟父亲学习,这很让赵煦觉得反感,但他并不多说什么。
然而下课之后,赵煦心中郁闷,在外面折了一根柳枝挥舞着发泄怒气,被这程颐看到,这老贼竟然连这都要管,直接斥责自己: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拆!
而在上课的时候,每次都严词厉色,这让赵煦极为不舒服。
不过,当下的情况,他只能忍。
赵煦微微垂着目光,心下暗暗叹了一口气,便在他出神的时候,忽而有一个名字蹦入他的耳中:苏允!
赵煦赶紧竖起了耳朵。
“……翰林学士苏允上书请辞官之事,诸大臣怎么看……”赵煦一听,顿时浑身如遭电击。
父皇说过最值得信任的大臣苏允,竟然要辞官?
他若是辞了官,那朕怎么办?
当下朝堂已经是无人可以信任,连那苏允也要走么?
赵煦赶紧听大臣们的讨论。
只听得御史中丞刘挚道:“……他这是什么意思,他在西北擅自挑动边衅,还打输了战,给朝廷增添了多大的损失,现在不过是让他闭门反思一下,他就这般威逼朝廷?
呵呵,身为朝廷大臣,不思为朝廷尽忠,却是这般轻浮跋扈,依老臣看,他年纪还是太轻了,少年得志,升得太快,终究是不妥,不如就遂了他的意思,让其辞官算了,让他好好反省一下,以后等他自己醒悟过来,自然会找门路回来。”
赵煦心下登时大急。
此时又听得一人说道,赵煦顿时精神一振,因为此人乃是他所重点关注的人,乃是苏允的族叔苏辙,当然为什么关注,自然是因为苏辙是苏允的族叔。
“……臣认为不妥,苏允人才难得,此次着实是受了些挫折,但错不在他,他在西北所做的事情,原本就没有什么错处。
西北缺盐,百姓不得不吃西夏价格高昂的青白盐,苏允乃是鄜延路经略使,想要为百姓谋福利,因此采用新方法提炼岩盐,让百姓吃上又好又便宜的盐,这难道有什么问题?
西夏却是蛮不讲理,发动大军来干涉我们大宋的内政,苏允作为鄜延路经略使,守土安民,难道也有问题么?
至于打了败战之事,乃是李昌祚以及吕惠卿打了败仗,鄜延路军可没有大败仗,不仅如此,还打了大大小小的诸多的胜仗,到得苏允离开西北之时,鄜延路军以一路数万军队,力敌西夏大军将近二十万的军队不落下风,这怎么就是打了败仗了?
太后,依臣看来,国朝与西夏一百二十年来,从没有谁能够在与西夏交战时候取得这么多的胜利的,这么一个名帅,若是因为这个理由便任由其辞官,以后西夏再次攻打大宋,到时候让谁去阻挡?”
此话一出,赵煦看到了高太后脸上的犹豫之色。
随后又听得司马光说话了,司马光一说话,赵煦顿时恨得牙痒痒的,因为司马光道:“自庆历和议以来,宋夏两国便如同宋辽一般,虽然边境偶有摩擦,但基本都是小打小闹,只要为君者为民生故,不要总是想着建功立业,自然是不会招惹大的祸事的。
而苏允这样的人,心中功利心太切,若是有这样人在,战事恐怕是停歇不了的。
所以,依老臣看来,苏允愿意辞官也好,如此宋夏两国又可以恢复邦交,两国百姓可得安宁,既然不打仗了,那么自然也不需要擅打仗的人了。
至于人才难得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