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东西若是能够做下来,自然是好的,但是,很难啊。
比如说全军扫盲这个事情,咱们全军上下就没有多少识字的,连那些都头都未必识字,何况是普通士兵么?
而且,士兵就算是识字了,又如何呢,他们就是听从命令作战,识不识字与战斗力又有什么关系?”
折可适的怀疑并没有出乎苏允的意料之外,实际上就算是到了后世,依然有人持有这种观点。
苏允笑道:“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必然是一支爱学习的军队。学习力就是生存力、战斗力。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我想,这些你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折可适将信将疑,却没有反对苏允的做法,反而十分坚定执行苏允编撰的操练手册。
苏允从鄜延路的禁军、厢军以及羌军之中进行大范围的选拔,挑选出来万余人,这万余人会在接下来的第一阶段中进行淘汰,直到筛选到只剩八千人。
而从八百齐英营骑兵选拔出来十六营指挥使,八十都头,其余人为队正,组成一个大规模的教导团。以折可适与王舜臣教导团正副团长,徐进、齐英、鲁松、孙瑞等人各领一军。
苏允在军中筹办了三个班。
一个扫盲班,这是针对全军所有不识字的人,包括士兵以及队正,至于都头的基本要求便是要识字。
扫盲班的要求是费上大约一年的时间,要完成八百字的识字率,拥有基本阅读的能力。
第二个班叫基础指挥班,课程有《小队指挥基础知识这是针对队正的;
《都正指挥基础知识这是针对都头的,另有针对营指挥使的《一营指挥的艺术。
小队指挥基础知识由几个经验丰富的都头进行讲课,而营指挥使的课程则是由王舜臣、折可适等人执教。
另有进阶班,则是针对营指挥使以上的中高级军官,有《小兵团作战指挥、《大兵团作战指挥《大兵团作战之中的后勤工作等课程,则是由苏允、折可适、祁克勇、王舜臣等人执教。
另成立专门的日常风纪纠察队伍,针对寝室卫生、个人卫生、着装要求以及各项纪律进行监察。
而每天晚上的篝火晚会每晚都有,这是专门进行统一思想的专场。
这些算是在西军这种比较特殊的东西,至于操练之类,则是严格按照操典来进行。
苏允给这支骑军命名为静塞军,给予了他对这支骑军的厚望。
所谓静塞军,乃是北宋初年一支赫赫有名十分精锐的大宋骑兵,这支杂牌军出身的骑兵曾将辽国的铁林重骑兵打得大败。
静塞军最早的时候只是易州地区的一支厢军。
易州位于宋辽前线,有马匹,而且民风彪悍,勇不畏死,可当强敌。
当时的辽军不过是“每正军一名,马三匹“,而这静塞军却在这种背景下装备还要强于辽军。
雍熙北伐后,宋朝的龙卫军等精锐损失殆尽,而静塞军则变成了宋军的精锐。
这支静塞军参与的最为出名的战役中,一次是在端拱元年的唐河之战。
当时李继隆和袁继忠命令静塞军“摧锋先入“,将数量高于宋军的辽军重骑兵部队进行分割,而后全军压上,打得辽军溃败,耶律休哥不得不撤退到曹河,是役宋军“斩首五千,获马万匹“。
在之后的徐河之战中,尹继伦指挥宋军以轻装部队奇袭,辽军顿时陷入混乱。
不过辽军毕竟训练有素,如果等辽军反应过来进行反攻,宋军肯定会吃败仗。
就在此时,静塞军在李继隆的指挥下趁着辽军混乱之际与尹继伦一起两面夹击辽军。
最后辽军虽然依靠骑兵优势逃出,可依然损失五千人马。
然则终究还是因为骑兵的耗费极大,供养一个骑兵的耗费可以供养五个步兵,因此后来的宋军终究是没有将重心放在发展骑兵上,终究是失去了进攻的主动权。
所以静塞军这支赫赫有名的大宋骑兵,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苏允此时以静塞军命名这支骑兵,可见他对其的厚望。
便在静塞军热火朝天大搞训练的时候,西夏使团与辽国使团终于抵达延州,不过看起来十分狼狈,两个多达千余人的使团中,竟是没有一匹骏马,连西夏王子李秉临以及辽国王子耶律子明都只能乘坐骡子。
以至于延州的城门守将都不相信这是使团,还要两国使团出具国书,这才让其进入。
李秉临与耶律子明被如此对待,脸都气白了,但毕竟不敢嚣张,老老实实住进了延州给安排的民房之中,民房十分简陋,虽然地处西北,不至于潮湿,但既狭窄又阴暗,让两人又差点气歪了鼻子,手下的士兵更是破口大骂,甚至有埋怨两个主官无能的。
李秉临与耶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