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命为首相,拜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蔡确被任命为右相,拜为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但真正行政之中,大家却是发现,明明是首相的王珪,却要对蔡确拱手听命。
这是因为当初议定官制时,大致是仿照《唐六典,不论事情大小,都由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分班奏事,权归中书省。
因此蔡确名义上是次相,实际上却大权在握,王珪虽然是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但也只能拱手听命罢了。
王珪对此事颇为震怒,但也无可奈何。
苏允倒是从章惇那里听说到一些有趣的事情,说是当初议定改制的时候,王珪不太想改,但蔡确对王珪说:“您任宰执这么长时间,必然会是中书令。”
这话让王珪深信不疑。
但蔡确却对皇帝说:“三省的长官位高权重,不需要设置长官,只需要让左右仆射分别兼任两省侍郎就可以了。”
官家深以为然,所以这改制便这般定了下来,王珪是真真吃了大亏。
苏允对此也是当成了笑话来看,此事真假尚且不论,但王珪被蔡确算计之事,倒是未必是假。
毕竟在此之前,王珪是首相,蔡确只是参知政事,这会儿蔡确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可想而知定然里面是有些内幕的。
除了改制之外,朝廷还有一件大事,便是西北战事。
听说最近官家又有对西夏动武的想法。
所以朝廷上下颇多争议。
朝廷诸公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的人中又有人对执行的战略有些微辞,有人又对赵顼用人颇为不满。
尤其是前线种谔对给事中徐禧颇多抱怨,上书状告徐禧本只是奉命筑城,但却对军中之事颇多指责,甚至有越俎代庖的做法。
而给事中徐禧对种谔亦是颇多攻击,奏种谔跋扈异议,对他的诸多决意不仅不支持,甚至当众唱反调。
赵顼对给事中徐禧颇多偏袒,这让朝中不少人不满。
章惇便是这些不满的人之一,他跟苏允抱怨道:“徐德占不过一介布衣,既不是进士出身,又非军中宿将,不过是一阿谀小人,仗着三寸不烂舌以幸进,不过是一马谡尔。
官家关心边事,徐德占便以边事自任,官家也是,还着力培养他,此次更是让其相助沈存中建造永乐城。
哼,这本是让徐德占去实地了解边事情况的任务而已,但我却听说,这徐德占却是事事以自己为主,甚至越过沈存中定下永乐城的选址!
我听说那永乐城没有水源,这不是胡闹么,没有水源的城池,怎么可能守得住?”
苏允亦是皱起了眉头,永乐城之战乃是赵顼一生之中遭遇的最大的败仗,甚至永乐城之后,赵顼从此失了锐气,之后更是郁郁而终。
永乐城之战,对大宋朝的伤害太大了,据说在这一役之中,大宋连兵带民,损失了足足二十万人!
苏允不解道:“听您的意思,这徐禧不过是一给事中,还是去辅助沈存中的,沈存中乃是经验丰富的边帅,怎么会任由徐禧乱来呢,哦,还有种谔这样的老将,竟也是镇不住这徐禧么?”
章惇摇了摇头道:“官家是什么样的人,你还不明白么?你想想你自己。”
苏允初时还有些不解,这跟自己又有什么关系,但随即苦笑了起来。
自己就是另一个徐禧啊!
看看自己的经历便知道了,官家喜欢自己,于是便强行将自己留在汴京,通判职位对自己其实是高配了,而且不是一般的高配,但赵顼愣是用各种手段将自己给推上去。
而随后李清臣甚至都不算犯错误,只是执行项目过程之中,发生了一些意外,赵顼便立即让自己去将功劳摘过来。
现在左右厅这两个掣肘自己的部门直接就给取消了,让自己这边大权在握,甚至可以跟知府抗衡了。
这与沈括徐禧之间的关系何其相似。
沈括是个经验丰富的边帅,但却制不住一个皇帝身边的给事中。
一个没有任务经验,本是相助监造的徐禧一开始就成为了永乐城项目的主事人。
最后还成为了永乐城战役的实际指挥,指挥一大群宿将和西夏对决。
这就很难评了。
从苏允个人角度上来说,赵顼的做法自然对自己很有利,他是既得利益者。
但苏允相信自己也不是冒失之人,不会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
但徐禧明显跟自己不一样,他很明显是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认为赵顼派他去,便是让他去主持大局的。
从自己跟徐禧的例子来看,赵顼培养人、用人的方式上其实是有些激进的,换句话来说,就是缺乏耐心。
这在早起的时候已经是有所体现了。
不过这与赵顼前期的经历有关,熙宁变法的时候,老臣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