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4章 开封府通判!(5K大章哈)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何之类,胡宗俞没有在科举上教苏允什么,但这会儿却是教了不少的官场经验,也算是尽了老师的职责了。

胡宗俞虽然说他很是庆幸脱离开封府,但心底下其实五感杂陈,毕竟通常来说,担任开封知府后,下一步便是要成为宰执,他却还是要去地方一趟,以后还回不回得来,那都是未知数。

而苏辙亦是心下复杂,从御史到起居郎,自然也是高升,但他亦是知道,他的高升又是得益于他的好侄儿苏允。

苏允却是没有太多时间感慨,因为他很快就得去开封府报到了。

说实话,苏允心下是有些忐忑的,他想过中了进士后会当官,而且是一个州的二把手,相当于后世的一个市的二把手,但没想到这个市是京城二把手。

好家伙,属实有些吓人了。

嗯……你大学毕业后考公,然后考了个京城公务员,然后直接当上了京城二把手,哈,就问你怕不怕!

通判可不是一般的官员,名为知府副手,实则乃是监州,专门用来监视知府的。

赵匡胤通过兵变夺取后周政权以后,逐渐消灭割据势力并统一全国。

面对偌大的疆域,为了稳定人心和巩固政权,设置了通判。

宋代通判制度开始于乾德元年,宋太祖在率兵平定湖南、荆南等地后,下令让刑部郎中贾玭等官员,到湖南诸州担任通判这一职位。

对于那些旧官僚,既不能都废除也不能放任不管,所以设置通判分权制衡。

第二年,原后周辖区内的四十三个州府都设置了通判。

之后的十几年,宋朝先后灭掉后蜀、南汉、南唐等政权,并且在这些新兼并的地区都设置了通判。

通判与知州同领州事,职掌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审理等事务。

各州公文,知州须与通判一起签押,方能生效。

也就是说,通判虽然不负责具体事宜,但他有一票否决权利。

通判还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官员,如果知州不法,通判可以奏告朝廷。

所以通判通常有半刺】的别称,也就是所谓的半个刺史】。

苏允属实有些忐忑。

就如胡宗俞所说,他就是个官场新丁。

虽然苏允对官场的事情不算陌生,但的的确确是第一次进官场,在外面看着好像是那么一回事,但真正进入官场,那还真是不知道会如何呢。

几日之后,苏允来到了开封府衙。

一般来说,开封百姓不会称其为开封府衙,说起时候,总是称之为南衙。

并不是因为尚书省在大内之南,称“南省”,“南衙”犹“南省”之意;

也不是因为开封府在皇宫之南而得名,更不是因为开封府治在宰相、枢密使居住的东西府及尚书省的南边,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南衙;

而是因为宋太宗府邸的地理位置而得名。

北宋王朝建立后,赵匡胤封其弟赵光义为晋王,当时晋王府邸的府址在大内和开封府治的南边。

建隆二年七月,宋太祖以其弟晋王赵光义为开封府尹。

晋王赵光义出任开封府尹后,不到开封府治去办公居住,而是在自己的府邸处理政务。

自此,不仅宋太宗别号“南衙”,而且开封府和知开封府者也均别称“南衙”。

比如说之前的胡宗俞,别人可以称他为胡知府,亦可以称呼他为‘胡南衙’,以区别他跟一般知府。

苏允轻轻吁了一口气,想起了胡宗俞跟他说的一番话:“……南衙机构繁杂,争斗太多,光是里面的官员,便让人听得头昏脑涨。

这个衙门里,有一个知府、一个通判,四五个判官、司录参军、六曹参军、左右军巡使、左右军巡判官、勾当左右厢公事……

而士、户、仪、兵、刑、工为六曹次序,司录二员,六曹各二员,参军事八员,吏员数百人;

使院则是置十一案,每日行谴钱谷税赋及刑狱诸般文书,里面都孔目官、勾押官、前行、后行、行首等数十人,吏员上百人。

左右军巡使、判官与左右军巡院,左右厢公事干当官四人,置吏六百人……

光是这些,府衙里面便已经有上千人。

若是加上下辖的各种仓场库务数千人,这是一整个多达上万人的庞大机构。

人们常说三司臃肿庞大,乃是天下第一大衙门,可这南衙,也不比三司简单到哪里去。

嘿嘿,别说你一个官场新丁进去,就是老夫进去,也时常感觉到掣肘太多。

所以,这对你来说或许是好事,但或许也是揠苗助长,你须得把握好才是。”

不过随即苏允笑了笑,抬脚便往里面去。

忐忑归忐忑,那不过因为震惊于其破格拔擢带来的情绪,对于苏允来说,却是很快便想通了。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