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三种合一说,才为朱熹贯通“四书”,奠定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
这是理论上的创新,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融会贯通。
但苏允对于采取程朱理学是心有顾虑的。
不仅仅是因为苏轼苏辙的蜀学的影响,跟这关系不太大。
另外,苏允并不敌视程朱理学,程朱理学自有他的先进性。
明清的僵化是统治者的缘故,与学说本身没有太大的干系。
苏允考虑的是什么,是学说与社会当今思想潮流的适应性。
当今的现实状况是什么,是唐儒重新激活儒学至今,已经过去数百年,儒学与北宋这个国家一样,渐渐已经陷入僵化之中,学术气氛沉闷的时代。
所以,现在需要的不是理学的保守,而是需要一个更有活力理论来激活。朱熹的理学之所以在南宋被捧为官学,一统江湖,是因为南宋迁至临安后,经过发展,经济快速发展,从上到下被眼前的繁华所惑,陷入穷奢极欲之中。
而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急需的。
因为一旦从上到下,从官员到百姓,所有人都沉迷于繁华的时候,那离灭国就不远了。
这才是程朱理学成为官学的真正原因。
苏允之所以不排斥朱熹的理学,是因为朱熹提倡的“灭人欲”不是否定人的所有欲望,而是对人过度之欲,类似贪婪等欲望,进行否定。
朱熹认为“天理”属于至善的,而“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性”。
也就是说,朱熹认为,人性属于至善的存在。
而人有恶的一面,朱熹则将人恶的一面归咎于人身上的“情”,但是朱熹并没有否定人所有的情,认为只有与至善的“性”不一致的“情”才是恶的。
所以,程朱理学并不是没有先进性,而是因为统治者因为自身需要,将其作为官学,且以之为唯一,最终变得僵化。
但苏允不想以程朱理学为四书集注的理论基础,是因为与当今社会的现实不符合。
当今之世,儒学僵化到了极致,北宋文人有所察觉,因此才有宋初三先生、已经有所雏形的蜀学、洛学、关学等等出现,就是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重新更新儒学。
所以,这会儿想要让四书章句集注一出世便迅速风行,采用程朱理学并非良策。
不如……
苏允嘿嘿一笑。
此时宋朝的学术风气跟明朝初期有些类似,都是继承前朝儒学发展至今,已经是渐渐活力不再,诸多大儒纷纷在寻找新的出路,所以,这个时候……阳明兄,该你出手了!
阳明心学,若是在这个时代出现,定然会震撼整个大宋朝!
这一点是早就验证过的。
阳明心学在明朝一经问世,就引起了轰动。
学子们纷纷追随,风气大开。
尽管王阳明逝世后,他的学说一度受到排斥和攻击,但由于学者的不懈努力,心学仍然辉煌一时。
在《明儒学案中列举的七个学案中,包括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闽粤、泰州等地的学者都深受其影响。
甚至朝中大臣如徐阶、张居正、赵贞吉等都是他的信徒。
阳明心学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还传播到了国外。
明末,阳明心学被传至日本,伊藤博文和东乡平八郎等人都成为了阳明心学的忠实信徒。
进入清朝后,林则徐、魏源、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胡适之等人都从中汲取了人性解放、自尊无畏的思想,建立了不朽的事业。
阳明心学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信徒众多,主要是因为其理论的简易直接和明白四达。
王阳明的心学浅显易懂,容易理解,普通老百姓一听就能明白,这可是传播的大杀器!
苏允是个实用主义的人,既不信奉理学,亦不遵行心学,他信奉的是毛学,嗯,教员的思想才是从古至今、从东到西的集大成者,最伟大者!
所以,若是理学适合,他就用理学,若是心学合适……嗯,现在最适合的便是心学。
理学已经有周敦颐、张载、以及二程在前,他就算是搞出来什么理学集大成,大约也起不到特别大的震动。
而且,苏允有些怀疑,此次传播谣言的,可能有理学门人的身影在后面。
苏允写出《孟子集注,并非以朱熹的理学理论为根基,而是以唯物辩证主义为理论根基。
而理学的根基便在于道德神学,这是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而苏允的唯物辩证主义很明显撅了他们的根基。
虽然苏允在孟子集注里面刻意隐去了这一方面的阐述,但在经义大家眼里,却是秃子头上上的虱子一般显眼。
所以,最为忌惮《孟子集注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