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怪梦!5.4k
苏允忽而抬眼看了一下章惇,道:“官家……要叔父主持此次改制?”
章惇看了一下苏允,眼睛里露出满意之色,道:“怎么猜出来的?”
苏允笑道:“叔父回来了,这样的大事,舍叔父其谁,而且……以叔父的性格,若非事关自己,怎么会随意与我这等局外人说这等事情。”
章惇点点头道:“这改制,很难。”
苏允点头道:“权力回归三省,明确官员职责,官员的升迁都要参照《寄禄格。
以后以阶易官,使官员的职务与职称相符合,可减少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
也减少了官员之间职务界限不明,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财政不必要的开支。
对朝廷来说是好事情,但对主持此事的人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情,众矢之的啊。”
宋代前期,正官、阶官、寄禄官实为一体,而都与职事相分离。
宋真宗以后,寄禄官每三年后为四年一磨勘,相当于唐代的官员考课,但只是官样文章,防止作弊伪造而已。
只要没有大过,就可以平平稳稳地升迁。差遣的升迁决定权在于皇帝及主管部门的好恶。
另外,如官吏获罪,只要不是大罪,也只罢差遣而不降寄禄官。
这种制度自然被一般庸碌、腐败的官员所欢迎。
谁想要打破这种局面,谁就是众矢之的。
大家自然也知道这肯定是赵顼的主意,但谁来主持,谁就是众矢之的,大家奈何不了赵顼,难道还不能整治这个主持之人。
果然,章惇道:“陛下许我一个参知政事。”
苏允心中一动,原来如此!
历史上章惇丁忧回来,知审官院后,改参知政事,随后不过数月,便被贬职地方。
而章惇所犯之罪名乃是因为章惇的父亲章俞侵占百姓沈立的田地。
然后沈立拦路向章惇告状,章惇把他抓到开封。
大理寺弹劾章惇的父亲太子宾客致仕章俞、弟弟颍州沈邱县主簿章恺,侵占民田。
章惇奏事,及报上,不符实际,又按察裁决所开始时,追治堂吏王冕等,证实周之道等人的话。
章惇以为有司不当信王冕等语,想虚构捏造次数,强迫执政,以此报制勘所,仍称请尽情彻底查究,不可以只信其谬说,坐不适当指挥制勘院,固有是责。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沈立田地被章惇的父亲弟弟所侵占,沈立却拦住了章惇告状,这就是什么‘堂下何人,竟敢状告本官?’
沈立就那么相信章惇的操守?
不去开封府告状,反而跑章惇面前去告状?
二是这种事情章惇若是知道父亲弟弟真做了这种事情,不想着赶紧掩盖,还自己亲自往上报?
三是章惇做了一辈子官,尤其是要说宋哲宗赵煦亲政后,对哪位朝廷大臣最受宠信,那非章惇莫属。
在赵煦亲政以后,章惇第一时间从地方召回到东京汴梁城,出任朝廷的宰相,负责驱逐旧党和恢复新法。
赵煦对章惇几乎是言听计从,就连废除太皇太后高滔滔、皇后孟氏的大案要案,都要与章惇进行商量。
这一时期章惇在朝廷中的风头独一无二,他独占宰相之位七年,是宋朝极为罕见的独相,可谓是权倾朝野。
在封建王朝时代,如果出现这样的独相,那他的家族和子嗣肯定是鸡犬升天的。
然而章惇却对自己的四个儿子严加要求。
他的四个儿子中,除了第四子章援在朝廷中出任从八品的校书郎外,其他儿子都被他外放到了地方州县。
他们或出任知县、或出任州通判,都不在朝廷中枢任职,也没有什么权力。
这样的人,你说他会因为父亲弟弟侵占别人的田地,然后与人对簿公堂?
还有一个是,有没有侵占别人的田地,这事情是很容易查的,为什么还要章惇屡次称请尽情彻底查究,不可以只信其谬说?
有没有问题,查就是了,为什么不查呢?
章惇屡次请查,但就是不查,直接就将章惇给放置地方了。
嘿嘿。
苏允之前还以为是章惇这人性情高傲的缘故,如今联系上这个元丰改制之后,苏允这才恍然大悟起来。
历史是很奇妙的,有些东西你自己不深想,根本就难以接近真相。
若是这事是苏轼所犯,那么里面的事情都会被一一考究出来。
但若是章惇这样所谓的‘奸臣’所犯,那不过是这奸臣的另一个罪名而已。
至于真相,那并不重要,没有谁在乎一个奸臣身上的冤假错案。
在苏允的那个时候,有人说起章惇,依然还是觉得这是个大奸臣,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