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4章 汴京,汴京!(5K大章,晚上还有)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14章汴京,汴京!5k大章,晚上还有

舟行大江,顺流而下,一日千里。

从江州经过安庆、池州、铜陵、芜湖,经过金陵,至扬州走京杭大运河北上。

这算是苏允第一次走一个完整的京杭大运河,中国的黄河、淮河以及长江基本上算是平行不相交的。

古人为了航运,生生在这大地上凿出一段又一段的运河,将三大河给连接在一起,使南北相通,南方的物资可以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到北方。

这些东西在书本上看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可当真自己去走一遍的时候,整个工程的浩瀚足以令人震惊,且对中国的先辈产生一种由衷的敬佩:

只有中国人,才可能干出如此疯狂的事情来!

一路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进入黄河的时候,时间已经是半月之后了。

不过这是值得的,坐船北上比走陆路要轻松多了,尤其是拖家带口的情况尤其如此。

进入黄河之后,这会儿是八月份,正是黄河丰水期,倒是不虞水浅过不了船,经过几日,终于抵达汴京。

在码头下船的时候,章惇一家人既是松了一口气,又有些恋恋不舍。

在船上的苏允无聊至极,只能每日写三国演义,二十多天的时间,竟是写出来七八十回的小说。

这种把作者关在小黑屋里面每个时辰不停写的快乐,是每个读者都懂的。

等下了船,汴京的世界,这苏允还能够像在船上一样这么快速的写么?

大约是不能了。

不过,等到章择他们看到了巍峨的汴京城后,他们的心思亦是被转移开了。

因为这是天下最为富庶之地,世界的中心,黄金之城——汴京!

阿回在看到汴京城的时候,整个人都呆住了,张大了嘴巴,脸上露出来不可置信之色。

许久之后,他才回过头来与苏允道:“阿允,如果有可能的话,我的余生都要留在汴京!”

苏允笑道:“你老娘不要了?”

阿回道:“自然是要接上我娘,一起来这汴京,享受这美好的生活啊!”

苏允笑道:“勇气可嘉,但京城居可大不易啊,汴京有天下最好的美食、最方便的服务、最丰富的物资。

但也要承担最高的房价、最高的物价,想要在这里扎根,可没有那么容易。”

阿回笑道:“我只是说笑而已,自然是阿允你去哪里,我便去哪里。”

苏允莞尔一笑。

怪不得阿回,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人,第一次来到这汴京,都要为这繁华所倾倒。

章惇一家在汴京的宅子早就收拾干净,不过苏允去看了一下,便决定在外面租房了。

因为章惇家的宅子并不大。

汴京的房子太贵了,就算是章惇这样出身大家族,自己也算是朝廷高官的人,想要在汴京买下大房子也是有些压力的。

尤其章惇这房子还是在熙宁二年时候买的,当时的章惇不过是一著作佐郎,刚刚被王安石调入制置三司条例司,任命为编修三司条例官。

宋朝的官员薪俸制度是比较畸形的,高官薪俸极高,但中下层官员的薪俸其实是不高的,尤其是在京的京朝官更是如此。

相比起汴京的高消费,京朝官的薪俸其实是不高的,大多数日子得节俭着过。

章惇那时候能够买下一套院子,已经是背靠家族的缘故了。

若是如同苏轼苏辙这兄弟两个,家族没有什么钱可以支持的,只能靠着薪资过日子的,后来都当了参知政事,临到老了,连房子都买不起,甚至儿子都得跟人借房子结婚。

当然苏辙的情况比较复杂,早些年接连被贬,又得时不时接济苏轼一家人,后来又要卖房卖地嫁女儿,这么多钱的地方,穷倒也是正常。

相比起苏家兄弟,章惇在汴京有一座小院子可供居住,其实已经算是很幸运了。

院子倒是有两进,但章家人多,光是子女有五个,加上夫妻二人便有七口人了,加上好些个随从以及看管房子的门子之类,也是有二十几号人了。

二十几人住在一个两进的院子里,能住,但其实很是拥挤了。

苏允最怕拥挤,在黄州的时候就天天想着往外搬,现在来了汴京,虽然可能不会留太长时间,但也不愿意委屈自己。

当然,最大的原因是苏允不愿意跟章惇时时在一起,这家伙给人的压力太大了。

于是苏允提出了要在外租房子想法。

章惇还没有说话,老妻就已经是不肯了。

章惇妻子张氏早就视苏允为女婿,怎么肯让苏允出去外面住。

张氏道:“哪有这样的道理,你叔父带你进京,却让你去外面租房,这要是苏叔叔知道了,非得写信来骂你叔父不可,这绝对不行,你就住家里!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