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九龙仓不一样,和黄的收购需要兵贵神速,但收购的快,那无论怎么隐匿,也大概率会惊动其他人;
毕竟上市公司本身、港交所、无数股民、一些股市评论专家,这些人中或许大部分都是滥竽充数,但肯定还是有少数厉害人物的。
方先名问道:“那我们该怎么做,直接公开收购吗?以现在和黄的情况,这样做说不定也行,股价或许也不会被拉的很高。”
“不行,一旦我们公开了,那和黄现在的成绩是啥样的,对于股民来说就不重要了,他们必然会全力购买和黄的股票。”杨文东摇摇头道:“或许最终还是会公开,但晚一点也好一点。”
方先名回道:‘好,那我就继续约和黄的股东,但股份相对多的都联系了,还有一些则是股份少人却很多,跟这些人联系,那就很难保证他们不会说出去了。’
能够持有和黄股票比例较高的,那基本上都是有一定产业的,长兴集团找上门,就算不肯出手手中股票,那收点封口费后也会答应暂时保密,毕竟没必要得罪香港的一个顶级财团,至少大部分人会这么想;
但如果跟数量太多的小股东交谈,数量太多、人员混杂、很多可能还是没脑子的暴发户,面对这些人,那就很难做到绝对保密了;
杨文东道:“先不跟这些人联系,我还是再约一次祁德尊吧,毕竟这么多年来合作的还不错,能不翻脸还是不翻脸的好。”
方先名道:“行,那我这就去约祁德尊。”
“嗯。”杨文东点点头;
第二天,康乐大厦总部:
祁德尊来了之后,并没有寒暄,而是先开口问道:“杨生,这段时间,是你在股东群体中收购和黄的股票吧?”
“看来保密协议也做不到绝对保密啊。”杨文东笑了笑;
这件事或许没有被公众知道,但祁德尊这样的商业大佬是很难瞒住的,他们也有自己的渠道,关系网也很深。
祁德尊又道:“看来杨生是真的准备对我和黄动手了,这样做似乎不太好吧,这么多年来,你我的合作可都是不错的。”
“祁德尊,你可记得当初我入股的时候,承诺不增持和黄股票的前提是什么。”杨文东说完后,又道:“不对,当时应该还是叫和记,你那时候还没收购黄埔。”
祁德尊听完后,脸色一变,当初二人的协议就是和记不得出现大规模连续亏损,只要没有这个,那杨文东就不会再增持和记股票,甚至投票方面也基本上站在祁德尊这一边;
而后续多年,杨文东也的确都是这样做的,董事会上的投票,长兴的代表基本上不干涉祁德尊的所作所为,且还在很多方面资助和记/和黄发展;
但这两年和黄的情况,也的确很差,杨文东在这个时候,也是真的有理由了。
杨文东接着说道:“如果只是简单的亏损,那我也能接受,毕竟经济危机之下,香港大部分企业都亏损了,所以73/74两年我也没做什么;
可现在经济危机都过了,其他企业都在逐步的恢复正常,可和黄却越来越差,资金链即将断裂,债务危机之大,连我都有些惊怵,你说,你作为大班,又如何向我这个大股东交待?”
和黄的20亿负债,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知晓未来,那脑子进水了才会接手这种企业;
原先历史上汇丰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第一是那个时候和记规模太大,一旦破产倒闭,整个香港经济都会受到极大的冲击,港府不得已,自己不能出手,就只能让汇丰出面;
第二就是和黄的大量债务,都是借的汇丰的,要是倒闭,汇丰或许不会破产,但沈弼的职业生涯必然结束,即使之前的债务不是他借出去的
估计沈弼接手和黄,也是考虑稍微坚持一段时间,然后能够还掉汇丰债务就行了,但直到李嘉成收购和黄之前,和黄也还只是勉强运营,到了1982年,李嘉成运营三年之后,才再次腾飞,这也是借了香港地产市场暴涨的好处了。
祁德尊一阵语塞,思考片刻后,道:“杨生,你是准备全面收购和黄?”
杨文东道:“对,不过和黄还会是上市公司,不考虑跟九龙仓那样私有化。”
九龙仓是个纯粹收租的,私有化问题不大,但和黄就不一样了,业务繁杂,即使以后自己会适当清理,但业务种类必然会比九龙仓多多了;
还有一点,自己不能收购一家企业就进行私有化,一旦第二次这么做了,那未来自己第三次收购某一家企业,就可能会让市场以为还会有私有化,那必然会增加收购难度;
所以要选择性的进行私有化,这样才会让人不确定,从而避免给自己造成麻烦。
另外,自己的那么多企业,总得有一些需要上市或者引入其他股东,和黄就非常适合,因为它的存在就是未来方便开拓海外基建业务,上市之后,既携带了整个香港的部分资本,又可以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