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那他自然也需要投桃送李了。
“好。”桑德士又道:“听说杨生准备在香港建一个大型博物馆?”
“对,汇丰对这个项目也感兴趣?”杨文东反问道。
建博物馆这样的大事,知道的人已经很多了,也不可能隐瞒外人的,只是目前还没有确定地址与规模,所以没有宣传,但桑德士这样的人,自然不可能不知道。
桑德士笑说道:“对,虽然这样的公共项目,港府在地价转让上会便宜很多,但如果面积够大,那费用也不低,再加上建筑费用以及未来的经营费用,杨生总不至于都是自己投资吧?”
“当然不会,我也需要借助银行。”杨文东点点头说道:“那这样,等我的团队将这件事定夺下来后,我再约您商量?”
一个大型博物馆的投资也是惊人的,特别是需要在金钟附近,那自然也需要贷款了。
他原本也还没考虑找哪家,现在这样的话,那就优先找汇丰了。
“行。”桑德士又道:“不过我希望我汇丰银行的一些事迹,也能进入其中一些历史故事。”
“好。”杨文东爽快答应道:“汇丰本身也是香港历史的一部分,我自然也不会漏掉,而是桑德士先生的名字,也会记入一些故事当中。”
很显然,当人不缺钱之后,就会开始在乎名了。
反过来如果能够留个正名于历史记忆之中,让他花点钱也是乐意的,反正钱已经花不完了...
更不要说,桑德士还是用的汇丰银行的权益来交换的。
“哈哈,多谢了。”桑德士点点头说道。
有些事情他不好明说,只能借“汇丰”的名义了,而杨文东显然很懂“人情”。
......
与桑德士会面完后,杨文东返回长兴大厦,又正巧碰到了前来找自己的赵立明与林浩宇。
“怎么样?和自来水公司的人协商的怎么样?”杨文东立刻问道。
虽然这次解决旱灾问题的过程中,他也尽量为自己谋取了部分利益。
可整件事的核心还是赈灾,帮助普通人,其他都是顺便为之,或者以利益方式来拉拢其他人帮忙。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建好管道,因为杨文东知道,现在的旱灾还只是开始,等再过几个月,就是香港几十万乃至百万市民最痛苦的时候。
在原先历史上,很多的确原本一天四次供水就已经很让人难受了,但后期却变成了4天一供水,甚至很多时候等了四天又没水了。
别说洗漱,有时候连喝的水都没有,越穷的人,受到的影响越大,就算他们去排队领到了水,可因为太多时间投入进去了,又导致失去了生计...
林浩宇回道:“东哥,自来水公司那边的速度很快,他们已经定好了从现有的自来水管道里,引出十几根水管,连接到尖沙咀、观塘、葵涌、九龙湾这些地区的寮屋旁边。
然后我们这边会在那里的位置建储水站,这样白天放水,夜里慢慢储水,还能建好相关的排队设施,避免混乱局面出现。”
“行。”杨文东点点头,又问:“就是自来水公司那边能搞定管道沿路吗?”
建管道最大的麻烦,就是需要将管道暗埋地下,特别是碰到马路、住宅或者什么建筑之类的。
相比于自己建一个终端补水点,管道建设显然会更麻烦,这也是杨文东自己单独做不了这件事的原因。
“这个我问过,他们说没问题。”赵立明道:“我也有点担心,但也不好过问太多。”
林浩宇则说道:“东哥,其实我有一个办法,你这边让东方日报或者港华日报一起报道这件事,将整个项目完工的时间也报道出来。
这样一来,一则方便让很多周边的人知道我们这个站点,就算他们不买报纸,但也会收到其他人的消息,二则就是给港府压力,那自来水公司也就不敢不当回事了。”
“嗯,不错的方法。”杨文东笑了笑,说道:“行,我会让秦志业来负责这件事,一定会宣传到位。”
如果是直接跟港府对着干,那他肯定不会答应,就算有这方面的需求,也会去找金镛的明报。
但只本身也算是帮助港府扩大其正面名气了,因为一旦蓄水基站完成,也能缓和旱灾,减少港府的压力。
只不过如果按时完成不了,那可能会有反效果而已。
“那就好。”林浩宇笑说道:“其实这个距离也不算很远,大部分通往寮屋区的土地也没怎么开发,只要自来水公司想做,那肯定没问题。”
赵立明补充说道:“是啊,如果不是我们没有这个权利,我们自己来做速度肯定更快。”
“权利就别想了。”杨文东顿了顿,又问道:“补水基站的设施,怎么建想好了没有。”
林浩宇说道:“想好了,我们也已经与金门建筑的人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