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4章 政变余波  晋庭汉裔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首的继续,许多幼童也被揪住衣领拉上了行刑台,行刑人一手一个,好像拎小鸡似的,快步提上来。这些幼儿匍匐在地,茫然不知所措间,就被刽子手拽住头发,用短刀割下头颅,扔在地上。人们见此可怖情形,无不心中一紧。

杀到后来,犯人是一排排地砍杀,从辰时开始,竟然一直杀到了午后。堆起的尸体大约有数千人,扔在沙地上,一眼望不到头。

每杀一排人,就会有人用清水冲洗行刑台上的鲜血,可杀到最后,台上仍然染上了一层冲不尽的血色,地上的血腥味浓得几乎化不开。围观的那些洛阳人,又没有上过战场,哪里受得了这个场面?杀到一半就各自散去了。

这一下真是叫所有人记住了孙秀,知道了什么叫杀伐果断。他们私下议论说:“当年皇后杀三杨和楚王的时候,有这么残酷吗?应该也没有吧?”

而人们口中的这个皇后贾南风,已经被废黜皇后之位,关押到金墉城内。在后党被杀尽的第二日,她也被赐下一杯金屑酒,无声无息地死亡了。听金墉城的宫人说,这位废后刚来时状若疯狗,是被打断了手脚才消停下来,然后是杀猪一般,强摁在地上撬开嘴灌进去的毒酒,但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

以上是对后党的处置,然后是政变的封赏,这也是刘羡真正关注的部分。

孙秀先是通过诏书,大赦天下,紧接着开始了对赵王父子与孙秀的封赏:

以赵王司马伦为政变元功,任命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如晋宣帝辅魏故事,下辖府兵万人;

同时任命世子司马荂为冗从仆射,掌握宫中禁军;

次子司马馥为前将军,封济阳王;

三子司马虔为黄门郎,封汝阴王;

四子司马诩为散骑侍郎,封霸城侯;

孙秀自己为中书令,封泰山郡公。

孙秀给赵王拟定的这份封赏足称丰厚,直接获得了名义上的监国权力,司马荂担任的冗从仆射是三大禁军首领之一,加上司马虔的前将军,如此就意味着掌握了洛阳的一半晋军。而孙秀晋升中书令,所有诏书都要由他起草,也就成了实际上的宰相。这一番任命下来,赵王的篡位之心可谓毫不掩饰。

然后是对宗室进行封赏:

以废太子司马遹之子司马臧为皇太孙;

淮南王司马允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中护军;

梁王司马肜为太宰,守尚书令,增封二万户;

齐王司马冏为平东将军,出镇许昌,都督兖豫诸军事;

东海王司马越为侍中,兼任中书监;

被后党废黜的东安王司马繇,起复为宗正卿;

新野公司马歆为南中郎将,出镇新野;

广陵公司马漼为左将军,兼任散骑常侍;

义阳王司马威为散骑常侍。

和给自己的慷慨封赏相比,这份宗室封赏就要意味深长得多了。为了彰显赵王是宗室之首的身份,他先是拥立皇太孙,又启用了大量被后党排挤的宗王,同时也留任了不少同后党执政且有贤名的藩王。如此一来,赵王在宗室中的号召力大大增强,但对于真正该封赏的忠臣,却有所保留。

其中淮南王的任命是最耐人寻味的,齐王、梁王都获得了实利。而司马允的封赏却只有名头,骠骑将军是并无实权的虚职,开府仪同三司亦是虚职,领中护军是唯一有用的任命,但却并非是禁军的最高领袖。

不难理解孙秀的意图,赵王的崛起威胁的是司马允的地位。要知道,此前一直有呼声让司马允担任皇太弟。现在看起来,正如刘羡所料,孙秀的下一步就是要针对司马允,因此也在直白地激化两者的冲突。

但最让刘羡意外的,还是对东海王司马越的任命,他被提拔为中书监,也就是孙秀的副手,这让刘羡难以理解:此前并未见他在赵王党中出力啊?为何会受到如此重用呢?

信件的最后部分,是对倒后功臣的嘉奖:

平南将军孙旂,迁任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上谷郡公孟观,任命为平南将军,出镇宛城,都督荆州诸军事;

关内侯张林,加封为济阴郡公,任命为卫将军;

原东中郎将王浚,迁宁北将军、青州刺史;

殿中督司马雅为镇军将军,莫原为扬威将军;

三部司马闾和、许超、士猗分别为前军将军、右军将军、破虏将军;

又以平阳太守李重、荥阳太守荀组为左、右长史,王堪、刘谟为左、右司马,束皙为记室,荀嵩、陆机为左、右参军,刘琨、刘舆兄弟为从事中郎;

黄门侍郎嵇绍为散骑常侍,河南尹乐广迁任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关中侯刘乔升任散骑常侍……

由于这部分名单实在太长,傅畅也没有尽数记载,只拣了刘羡有交情的一些人记录在上。这部分名单,也可算是孙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